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并非匀速地流动,其湍急之处往往最为惊心动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并非匀速地流动,其湍急之处往往最为惊心动魄,哪怕仅有短短百日,也可谓大时代。近日,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亮相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自2015年首演以来,这部“台词很密、内容很硬”的历史正剧,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好评,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②“庙堂高耸,人间戏场”,时代的十字路口,家国之忧、失路之悲、奋争之志、儿女之情,展示于七尺舞台上。改革的复杂与纠结,改革者的勇气与担当,群己、公私、夷夏、情理、常变……处身大历史中的人们,既有懦弱者、保守者、投机取巧者,更多有血性、有理想、胸怀家国天下者。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的本真生命,在寺院、民间、庙堂交叠的时空中,汇入历史的洪流,让观众直感悲怆与沉雄之气扑面而来。

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北京法源寺》探求着一个民族的心路,恰如导演田沁鑫说,此剧寄托了她于中国文化的“觉知”。所谓觉知,正是对脚下这块土地清晰而坚定的认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文化结构,惟有在这样的觉知之上,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才能击中当下中国人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④有觉知,方有正念正行,方有艺术生命力。不管是舞台也好、银幕也好,对历史甚至现实的展现,都并不排斥想象与虚构。如果艺术的创造是在历史的、精神的大逻辑之内,是在情感的、行动的小逻辑之中,就是合理的,也就可能成功。比如《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古庙会,临变一搏,命定的悲壮、个性的对撞,尽显于此。好的作品,需要与民族之精神与时代之风貌契合,提取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或者市场的问题,更是文艺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

⑤谭嗣同在如柱灯光下慨叹,“看明月天山外,苍茫云海间。风景不殊,山河尤是,人民小康”,当此之时,每每全场寂然,潸然泪下。而当他平静地拒绝逃亡,台词也扣人心弦:“这局棋里,有一步死棋,就是我。”感人心者,是灼热的理想主义,是炽烈的家国情怀,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心史心声。觉知,伴生的是因理解而生的同情,因同情而生的激情。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方式可能不同,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全部人民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⑥觉知文化的心跳,能让人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在浮华中守住初心。很多时候,历史被矮化成后宫争斗的狗血剧、卿卿我我的言情剧、装神弄鬼的玄幻剧,传统被简化为不文不白的台词、不中不外的场景、不古不今的价值。拒绝历史、拒绝思考,即便有光鲜的明星、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面,也难掩坍塌和中空。在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场景中,这样的“小时代”“小清新”,炫目却扁平,热闹却轻浮。有了对中国文化的觉知,才能以史鉴知、以情动人,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铸造时代和人们的灵魂。

⑦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也没想到,当年自己任西城区委书记时,为天桥演艺联盟策划的这部开场大戏,会沉淀为经典剧目。由《雷雨》《茶馆》到《屈原》《李白》再到《牌坊》《窝头会馆》,《北京法源寺》与这一谱系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气质:在精神与情感上,与历史相连、与本土相连、与时代相连。惟其如此,才能成就时代的经典,锻造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自《人民日报 》2017年03月17日 05 版《觉知文化深处的心跳》)

1.关于《北京法源寺》这部作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法源寺》寄托了导演田沁鑫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文化结构的认知,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好评。

B. 《北京法源寺》展示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的本真生命,是一部接地气、有底气和生气的文艺作品。

C. 《北京法源寺》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是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经典剧目中最好的作品。

D. 《北京法源寺》与《茶馆》《屈原》《牌坊》等有着共同的气质:在精神与情感上,与历史相连、与本土相连、与时代相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很多时候,一些宫斗剧、言情剧、玄幻剧因拒绝历史、拒绝思考,即便有光鲜的明星、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面,也难掩坍塌和中空。

B. 《北京法源寺》以戊戌变法为背景,将家国之忧、失路之悲、奋争之志、儿女之情,展示在舞台上,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悲剧作品。

C. 艺术创作者必须先有了对中国文化的觉知,才能以史鉴知、以情动人,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铸造时代和人们的灵魂。

D.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担任西城区委书记时,为天桥演艺联盟策划了《北京法源寺》这部开场之作,但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沉淀为经典剧目。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银幕或舞台上的一些“小时代”“小清新”之所以炫目却扁平,热闹却轻浮,创作者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觉知,是原因之一。

B. 艺术创造需要与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契合,提取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或者市场的问题,更是文艺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

C. 如果艺术的创造是在历史的、精神的大逻辑之内,是在情感的、行动的小逻辑之中,就是合理的,即使加上想象与虚构,也能成功。

D. 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脚下这块土地有清晰而坚定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最好的作品”在文中没有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

根据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和角度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①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

(选自《时代邮刊》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3.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逃跑

铁凝

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③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④老宋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他的好友,老宋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⑤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⑥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左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⑦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⑧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⑨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⑩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的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⑩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竞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⑧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1.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老宋形象的特点。

2.小说第②段到第④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3.小说第⑨段说“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析老夏的“愤怒”与“疑惑”。

4.老宋的两次逃跑发人深思,请结合文本探究老宋逃跑背后的辛酸。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金就砺则利。(《劝学》)

(2)可堪回首,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5)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6)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歩壁赋》)

(7)__________,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8)_________,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下列小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