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 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 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 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 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 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 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 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 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1.A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以偏概全。不是“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而是“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C项,曲解文意。原文“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一个文化大系统”并不是划分“天下”的范围的依据。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是“造成了文化同构性”。故选A。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误以或然为必然,原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 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只是认为“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为“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统一的时代”属于无中生有。“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和“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都不是真正的欧洲统一。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师恩难忘,请你为辛勤教育自己的老师们撰写两条祝福语,以表感恩之情。要求:仔细体会并仿照所给例句的用语特点和表达特色,不拘泥于句式,要写出意蕴,必须使用对偶修辞;一条写给某一具体学科的老师(任选某一学科,突出学科特点),另一条写给所有的老师;每句不超过40字。

例句:(1)春一程,秋一程,讲台几度春秋;汉一代,唐一代,胸中多少汉唐。(历史老师)

(2)春风化雨,枝头花开传教箴;学子怡情,无声朗月颂师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 所谓交相问                难:责备

C. 以大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之                    贤:认为……有才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 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D. 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⑵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B.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耻: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 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C. 皆出于此乎                  爱子,择师而教之

D. 于其身也,耻师焉            入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拘于时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客为何者    D.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人肉

 

查看答案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术业有专攻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③吾从而师之            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 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 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

C. 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 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