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粉 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粉

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

老柴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老老柴议内堤汤粉闹的。那几本破书老老柴之前藏房顶阁楼,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

老柴回花村种地,老老柴整日长吁短叹。老老柴近五十才得老柴这根独苗。老老柴祖上经商,村里那三进三落雕梁画栋外加戏台的大宅便是他家祖业,划成分那会被划地主,大宅充公。老老柴近四十才娶了位病歪歪的女人,女人生下老柴不久病故。

老老柴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这独苗呵护成人,原指望他好好读书无宗耀祖,重续柴家威名,没想他却一天到晚才扎进“四梦”出不来。

不久,老老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一口气没上来,也挂了。这年老柴23岁。

没了老老柴管制,只剩孤家寡人的老柴更加肆无忌惮。地种得敷衍了事,却整日抱本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村民都摇头,哪有肯上门提亲的。

春去秋来,一晃,老柴三十好几,依旧孑身一人。有位远亲念及老柴家香火,给他撮合位二婚头,三天后女人走了,说老柴就一废物。

从此,再无人管老柴家事,这倒正中老柴下怀。从此,老柴守着破泥巴屋每日写书唱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民也见怪不怪。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终于吹进老柴居住的花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之后或进城买房或把房建到交通便利的山脚,村里只剩老柴和另两位老人。老人过世后,老柴便成花村唯一留守户。

这年,一场大雨将老柴泥巴屋浇塌,老柴下山找队长,希望能住进自家老宅。队长征求之前里面住户意见,大伙想反正也不再回山里,与其任其荒废不如积份善心。

花村四面环山,海拔八百余米鲜有人踏入。偶有花村村民上山收稻想进村探探老柴消息,见大门紧闭,也只得做罢。

春去秋来,老柴像被遗忘般无声无息。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一日,上面下派扶贫物资,队长想到老柴。从乡领回物资已暮色低垂,队长是急性子,想想上山抄近路也就七八里地,便挑起米、油上了山,赶到花村天色刚好完全擦黑。

队长站老宅门前喊半天,无人应。队长想或许老柴有事还没回,便坐门前石上等,不一会睡意袭来,队长头枕大米昏沉入睡。

半夜,冻醒。但见月色如银,老宅大门依然紧闭。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茶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老柴,老柴!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赶紧开门!

戏声戛然而止。

队长心一惊,侧耳细听,冷风嗖嗖,半天没见动静。

队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不信神鬼,当即对门槛撒了泡尿,壮胆刚想伸手继续敲门。

一女声又唱起: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队长当即吓出身冷汗。怎么还有女人?难道一—

夜色魆魆,月光渗白,队长再不敢久留,连滚带爬跑回山下。

第二天,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带领下上山。翻进屋里,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哪有老柴影子?

人们面面相觑,笑话队长准吓糊了。队长斩钉截铁争辩自己昨晚真真切切听到有人唱戏,一男一女。但没人信他。

后来几位驴友上山游玩,晚上露营山上,半夜有人尿急,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一群人吓得连夜滚下山。

人们这才信了队长的话。

关于花村老宅闹鬼一事越传越神,几位文物工作者也来到花村,老宅及其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加上花村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欣喜若狂。不久,一位开发商听说了汤粉的故事,依照“临川四梦”,将这里打造成“梦园”,并拍了部电影。电影获奖后,人们纷纷走进花村,探梦、寻梦,聆听汤翁的故事,花村成了旅游胜地。

又很多年过去了,有在浙江遂昌打工的邻村村民。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

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该死的老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侧耳细听”“连滚带爬跑回山下”将队长的紧张、恐慌描绘得活灵活现。

B. 改革春风吹进花村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并搬离花村,老柴成了唯一的留守户,这是因为老柴淡泊名利。

C. 花村和老柴的境遇非常相似:花村环境优美但之前却鲜有人踏入,老柴钟情于传统艺术但当时也没有人能理解。

D. 文章最后写邻村村民在浙江打工时遇见老柴,“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文中队长两次骂老柴,这两次队长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称老柴为“汤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D 2.①第一次:对老柴不给自己开门表示不满,对老柴半夜唱戏的行为无法理解(深层表达了队长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②第二次:“一人唱两角”解开有女声唱戏的迷惑让队长可笑又可气,对老柴的执着表现出佩服之情,心中对老柴的行为由不理解到理解(深层表达了队长与老柴和老柴倾其一生的传统文化的和解)。 3.作者称老柴为“汤粉”是因为老柴痴迷于汤显祖的作品。分析:①熟悉汤显祖的作品:一部《牡丹亭》看不了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②只专注于写书唱戏,无心他顾:读书种地马马虎虎,无人看管反而正中他下怀;ƒ村邻纷纷搬离花村,老柴却仍然守着老宅看书唱戏;④特别喜欢唱《牡丹亭》:半夜时唱,到了外地也唱,且可一人可分唱两角;⑤入戏深,将自己看作《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别人喊他老柴,但他却说自己姓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结合后面内容“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等内容分析,主要原因是老柴痴迷于汤显祖的作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⑤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⑥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⑦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⑧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 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 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 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 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 第②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 第⑦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 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 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 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 “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某杂志社为此发起了“百姓生活方式的十大变化”评选活动,“晒朋友圈”赫然在列。“晒朋友圈”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人晒旅游,晒幸福;有些人晒成长,晒变迁;有些人晒感慨,晒情怀…

要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请指出王飞同学的回答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不超过120个字。

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完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后,提问王飞:“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王飞脱口而出:“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啼笑皆非。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既需要筑牢技术的防火墙,①_____________。这就需要超越传统的信息安全观,从技术升级、管理完善、法治建设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起网上与网下同心聚力、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的信息安全格局。网络虽然虚拟,②_____________。不只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包括网络第三方平台在内的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具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本着“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③_____________,在信息管理上严防死守,确保收集起来的信息不被泄露或消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婚礼喜宴上,有位嘉宾祝福:恭祝一双璧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B. 接到朋友邀约,小王当即表示:多谢厚爱,明日定当去舍下拜访。

C. 吴彬与好友久别重逢,欣喜地说:“久仰久仰,我们终于再次聚首!”

D. 班长在班上发言:我殷切期望大家勤奋学习,别把时间浪费在网游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