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① 陈鹤 坐久北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B. 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点明了乡愁这个主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C. 颈联首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D. 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E. 这首律诗语言含蓄、深沉,韵味深长,“夜坐”之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2.本诗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1.BE 2.①“怀君”“别绪”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转如麻”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这首诗乡愁只是其中一种愁情,并不是主旨,诗歌还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E项,这首诗整体上是平实、自然的。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怀君”“别绪”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转如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B.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泄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C.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D.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B. 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古代朝廷中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各有其专司。

C.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人的车马、衣服等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

D. 景元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拥有多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阮籍生于名门,生性孤傲不羁。他举止有时难以被人理解,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人们说他痴呆子。

B. 阮籍嗜酒如命,文才高超。他在酩酊大醉中也能很快清醒,写出让世人叹服的文章,才华也得到族兄的认可。

C. 阮籍不拘礼教,自然任情。他得知母亲去世却仍然继续下棋饮酒,对于固守礼教者往往只以白眼表达态度。

D. 阮籍志向远大,自视甚高。文帝很赏识他,他本有治国安民的志向,并对刘邦、项羽在历史上建功留名很是不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沖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菌,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摘编自2017年7月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

材料二:

注: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材料摘编自2016年央视网《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落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摘编自2016年《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材料四:

一问: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2014年,中国7.4%的经济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与之相伴,近期不断有国际机构和境外媒体预测,2015至201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龙”要被“印度象”赶超了吗?进入减速换挡周期的中国经济,是否发展会落入“第二梯队”,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独秀”?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看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就有和印度经济的“龙象之争”说法,如今这一话题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障眼法”。“从增速上看,印度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超过中国,但在经济总量上,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显示,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左右就够了。这样的增速也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空间。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节选自2015年人民网《五问中国发展》)

注: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含墨西哥、韩国、南非等国家。

1.下列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厚的实力基础,如巨大的经济总量、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 “三期叠加”是我国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近十多年经济特点的概括。

C. 经济新常态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关系密切,也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D. 经济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多新的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有很多发展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

B. 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三期叠加”从2004年就开始了。

C. “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格局两个方面都有变化,但两者变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

D. 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健康状态,正确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新常态阶段的重要工作。

E. 上面四则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不同时期逐一进行了阐释。

3.请根据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阐述你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兵

胡玲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路。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哆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对不起,这里不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好运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找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描写老兵的相貌以及赵经理的反应,突出老兵伤疤的可怕,是为了反衬他内心的美好,同时,相貌的丑陋也为他找不到工作作了铺垫。

B. 对老兵各种理由的反复请求,赵经理总是以不耐烦的语气来应答和拒绝,表现了他内心对老兵的轻视和冷漠。

C. 小说多次写到老兵身上所带的“三个红本本”,并用“红绸布包着”“我最重要的东西”等来写他的珍惜,表现他对曾经拥有的身份和取得的功绩的重视。

D. 对老兵的伤疤,“我”从开始时“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的感受到了解真相之后“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的赞美,反映出“我”对老兵的心理变化。

2.小说在刻画老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来展开情节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剧表演通过动态的表演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演绎剧情,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

B. 京剧摄影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是京剧艺术的二度创作,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C. 即使技术精湛的摄影家也需对戏剧本身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真实展现社会生活真善美,体现了很多中华民族民族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层层论述基础上,论证了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需画外功这个观点。

B. 文章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京剧摄影。

C. 第三段首先强调了京剧表演中形和眼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形和眼对京剧摄影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两段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强调京剧摄影要向京剧表演学习,并不能急于求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剧摄影对象是京剧表演,对京剧表演的精彩瞬间的抓拍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 京剧摄影作品的灵魂、灵动和灵气,完全来自于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

C. 画外功既包括对剧本、剧情、人物等方面的了解,还包括多种摄影手法和技术的运用。

D. 京剧表演艺术之美内涵丰富,既是京剧摄影丰富多彩的素材,也是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报刊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并开展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择优发表。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投稿,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