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 山 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  山

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好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有一定的见识,不希望哑巴的孩子继续哑巴的生活。

B. 从哑巴对待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的态度中,可以判断这个条子在哑巴的心目中非常重要。

C. 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D. 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E.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C 2.在内容上,运用心理描写,否定了韩冲的说法,表现了哑巴对自身悲苦命运的绝望,体现了哑巴内心的痛苦。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讲到韩冲说哑巴爱干净,该句对此进行否定;下文讲到哑巴不敢照镜子,怕被丈夫打。在哑巴看来,连镜子不敢照,还算什么爱干净。 3.①艺术构思上,既照应了文题,又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可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一方面反衬哑巴的痛苦之深,一方面表现了哑巴由脆弱变得坚强,使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思想内容上,从展现哑巴的苦难到表现哑巴为自己的悲苦命运而呐喊,从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从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分析判断。C项,“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理解错误。原文有“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可见是害怕丈夫腊宏。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句子作用能力。把握句子作用,一般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本题画线句子是一个过渡段,由上文韩冲的说哑巴爱干净,过渡到哑巴回忆丈夫对自己的毒打,引出下面的哑巴喊山的故事。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是“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考查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探究题一般比较开放,但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本。解答此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艺术构思方面,即表达技巧方面;二是人物形象方面,如人物形象给人的感受等;三是思想内容方面,可联系社会、人生、现实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多元考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文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下文艺学建设中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话题。在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中,不少学者都谈到了中西汇通的问题。而我们进行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我们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还是立足于西方?是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还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我们进行文学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或人类的问题还是为了确立中国文化身份?

②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或许会有不同的回答。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身份的确立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但它并非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能原创性地提出问题,能原创性地思考或解决问题,中国文学理论家的身份会自然确立,用不着我们对它过分焦虑。因此要想进行文学理论创新,我们首先应该多一点问题意识。其实不只是文学理论创新如此,任何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都在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有了新问题,就需要有人来解决,如果谁的研究最先或比较早地关注甚至解决了新问题,谁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创性。因此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否及时发现甚至预见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③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包含几个层次:一是生活世界的现实;二是文学活动的现实;三是文学理论自身的现实。前一者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后两者则属于“话语”的层次。但无论是属于“事物”的层次还是属于“话语”的层次,都是文学理论研究据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也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现实”。在这三个层次的“现实”中,生活世界是最基础的现实。如果一位文学理论研究者能率先关注这一层面的现实问题,并力图做出解答,做出的学问不仅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而且还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研究“话语”层面的现实,而不是生活世界层面上的现实。

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不是因为生活现实中不存在问题,而是因为生活现实中的问题过于芜杂,过于沉重。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文学理论研究者至少应该思考我们的研究能否为促进它的解决或改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如果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具有这样的现实关怀,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有许多理论和批评问题或许应该由中国学者而不是西方学者率先提出。

⑤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变革导致文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向我们已有的文学理论发出了挑战。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他就不得不变革、创新现有的文学理论。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来看,中国文学理论家的确也在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变革原有文论,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成果。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创新和问题的召唤还很不相称。

(节选自赵奎英《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当下的现实,其直接原因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

B. 拥有问题意识就能进行文艺理论创新,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意识也涉及、影响学术创新的问题。

C. 生活世界的现实是最基础的现实,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它是“话语”层次的基础和前提。

D.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学者应该在这方面有积极的表现,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当下文艺学建设的大背景写起,连用四个问句追问中国文艺创新的立足点问题,内容上涵盖了下文的重点论述。

B. 第②紧承上段内容,对创新立足点深入展开分析,进而指出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关系十分紧密。

C. 第③段着重对“现实”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指出当下的不足之处,第④段与前一段形成因果关系,进一步进行分析阐释。

D. 第⑤段首先总述新时期文艺实践活动的变化,在前文对“立足点”阐释的基础上,全面肯定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取得的成绩。

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是当下文艺学的关注热点,而中西汇通则是部分学者的共识,但对立足点的探讨则关注不够。

B.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身份的确立,它只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身份确立问题无须我们过分焦虑。

C.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和文艺理论家的问题意识及对现实关注等方面关系紧密,大多数人在研究现实层面上存在错误。

D. 中国文艺理论创新要求文艺理论研究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变革创新现有的文艺理论,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联一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对联二

上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下联: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被誉为“诗中之诗”。

上面两副对联的内容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中委婉拒绝别人的要求是需要技巧的。下面情境中那位女士的回答是。

两位男士在谈话。其中一位说,在家里妻子不让我抽烟,真难受。他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抽烟妨碍您吗?”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               ,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引得两位男士都笑了。

A. 嗨,您害人又害己啊!

B. 看,没见写着“禁止抽烟”!

C. 您夫人还没把您管教好吧!

D. 先生,您像在家里一样好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能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被读者接纳《南方都市报》今年上半年的发行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700 多万份。

B. 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

C. 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怀是极易激发战斗欲的两种感情。它们的叠加将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演变为对其他民族“坚不可摧”的抗拒与排斥。

D. 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刚刚举行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上,习总书记不间断做了 200 多分钟的工作报告,并且全程站立,声音始终沉稳有力,令人心生敬佩。

B. 今年 7 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脱贫、扶贫。

C. 更重要的是,我们以法律的形式作为抗战的正义性和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固定下来,就是让历史不灭,让丰碑不朽,让强大的民族精神气质永远凝聚。

D. 近期,传销组织活动猖獗,传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欺骗有关群众让他们误入传销骗局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广泛关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