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 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节选自段清波《城和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 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C. 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D. 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 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C. 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D. 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着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 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C.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D. 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C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从……五谷杂粮……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有误,选项张冠李戴,第一段说“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由此可知,“五谷杂粮”是中原汉族的膳食种类,故选C。A项,源自第一段,B项,源自第二段,D项,源自第三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范围失当,“在魏晋以前,中原人…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传入时间没有明确说明,故选C。A项,源自第一段,B D项,都源自第二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曲解文意,“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故选B。A项,源自第一段,文中说“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选项与之一致;C项,源自第一段,“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选项与之一致;D项,源自第三段,文中说的是“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选项与之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如是,_____________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

(3)呜呼!_______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 。    (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吕氏春秋》)

材料二: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

1.材料一中画线句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

2.简述《吕氏春秋》和许行在农业思想上的差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

元 郝经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狼藉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注:郝经:奉命入宋,在真州被扣押16年不得回,本诗写于被扣押期间。

1.赏析颈联所用手法。

2.简析这首诗所抒发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耿中丞

明 李贽

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既欲与斯世斯民共由之,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学其可无术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于孔子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仆又何言之哉!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且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使孔子而教人以学孔子,何以颜渊问仁,而曰“为仁由己”

而不由人也欤哉!何以曰“古之学者为己”,又曰“君子求诸已”也欤哉!惟其由已,故诸子自不必问仁于孔子,惟其为己,故孔子自无学术授门人。是无人无己之学也。无已,故学莫先于克己;无人,故教惟在于因人。如仲弓,居敬行简人也,而问仁焉,夫子直指之曰敬恕而已。雍也聪明,故悟焉而请事。司马牛遭兄弟之难,常怀忧惧,是谨言慎行人也,而问仁焉,夫子亦直指之曰“其言也讱”而已。牛也不聪,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夫惟孔子未尝以孔子教人学,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为教于天下。是故圣人在上,万物得所,有由然也。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优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是故贪财者与之以禄,趋势者与之以爵,强有力者与之以权,能者称事而官,懦者夹持而使。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虽欲饰诈以投其好,我自无好之可投;虽欲掩丑以著其美,我自无丑之可掩,何其说之难也?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故。凡公之所为自善,所用自广,所学自当。仆自敬公,不必仆之似公也,公自当爱仆,不必公之贤于仆也。

则公此行,人人有弹冠之庆矣;否则,同者少而异者多,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天下果何时而太平乎哉!(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        曲成:多方努力使有成就

B. 于是有德礼以其心          格:推究,研究

C. 而不能竞奔之子            伏:制伏,阻挡

D. 不问出入                    出入:出身,背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季氏将有事颛臾

B. 故孔子自无学术授门人      生物之息相吹也

C. 故疑而反以为未足         朝济而夕设版

D. 贤者少愚不肖者多         蟹六跪二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鲜明地阐述了人们不应对孔子亦步亦趋的观点,强调人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认为天生其人,必有用处,不必取法于孔子才得以满足。

B. 作者列举颜渊等人问仁而孔子予以不同的回答的事例,说明儒家“为仁由己”就是要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其目的强调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

C. 通过这封书信,作者批判了耿中丞尊孔的言论,又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进行批判,要求冲破“德礼政刑”的桎梏,具有时代意义。

D. 作者分别从“孔子之言非我也”“孔子未尝教人学孔子”“天地不能强求天下民物一律”等角度逐层论证,从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丝作 则虽 之学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2)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