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吕氏春秋》)

材料二: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

1.材料一中画线句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

2.简述《吕氏春秋》和许行在农业思想上的差异?

 

1.重农抑商 2.《吕氏春秋》把农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农民的素质,保家卫国,是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看待农业。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 【解析】 1.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舍本事末,“本”是根本,即农业;“末”是次要,即商业。从材料中的“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如果舍去农业而专事商业,则最终要损害专制主义的统治,所以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明白两个文段的意思,并且要抓住关键性的总结性的语句来分析。《吕氏春秋》中有第一问可知重农抑商的思想,古先圣王教导百姓以农为本,“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可见农民的安定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而《孟子》中说“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意思是: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可见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

元 郝经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狼藉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注:郝经:奉命入宋,在真州被扣押16年不得回,本诗写于被扣押期间。

1.赏析颈联所用手法。

2.简析这首诗所抒发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耿中丞

明 李贽

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既欲与斯世斯民共由之,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学其可无术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于孔子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仆又何言之哉!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且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使孔子而教人以学孔子,何以颜渊问仁,而曰“为仁由己”

而不由人也欤哉!何以曰“古之学者为己”,又曰“君子求诸已”也欤哉!惟其由已,故诸子自不必问仁于孔子,惟其为己,故孔子自无学术授门人。是无人无己之学也。无已,故学莫先于克己;无人,故教惟在于因人。如仲弓,居敬行简人也,而问仁焉,夫子直指之曰敬恕而已。雍也聪明,故悟焉而请事。司马牛遭兄弟之难,常怀忧惧,是谨言慎行人也,而问仁焉,夫子亦直指之曰“其言也讱”而已。牛也不聪,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夫惟孔子未尝以孔子教人学,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为教于天下。是故圣人在上,万物得所,有由然也。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优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是故贪财者与之以禄,趋势者与之以爵,强有力者与之以权,能者称事而官,懦者夹持而使。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虽欲饰诈以投其好,我自无好之可投;虽欲掩丑以著其美,我自无丑之可掩,何其说之难也?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故。凡公之所为自善,所用自广,所学自当。仆自敬公,不必仆之似公也,公自当爱仆,不必公之贤于仆也。

则公此行,人人有弹冠之庆矣;否则,同者少而异者多,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天下果何时而太平乎哉!(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        曲成:多方努力使有成就

B. 于是有德礼以其心          格:推究,研究

C. 而不能竞奔之子            伏:制伏,阻挡

D. 不问出入                    出入:出身,背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季氏将有事颛臾

B. 故孔子自无学术授门人      生物之息相吹也

C. 故疑而反以为未足         朝济而夕设版

D. 贤者少愚不肖者多         蟹六跪二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鲜明地阐述了人们不应对孔子亦步亦趋的观点,强调人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认为天生其人,必有用处,不必取法于孔子才得以满足。

B. 作者列举颜渊等人问仁而孔子予以不同的回答的事例,说明儒家“为仁由己”就是要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其目的强调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

C. 通过这封书信,作者批判了耿中丞尊孔的言论,又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进行批判,要求冲破“德礼政刑”的桎梏,具有时代意义。

D. 作者分别从“孔子之言非我也”“孔子未尝教人学孔子”“天地不能强求天下民物一律”等角度逐层论证,从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丝作 则虽 之学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2)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奔跑的兔子

刘云芳

那是一只1995年的兔子,也可能是1996年的。

此时是午后,地头的人刚刚午休起来,像是还没完全从梦里走出来,他们手里的镰刀、铁锹和镢头,像是长了触角一样,把他们带到自己熟悉的田地里。

兔子依旧站着,像个望乡的人。就在这时,懒懒地行走的人忽然高喊一声:“兔子!”这个词语竟像子弹般射进人们的血液,把刚才的困顿瞬间击散。听到的人全都兴奋起来,一下子还原成祖先围猎的情形。他们举起手中的农具,围拢过来。铁锹、镰刀还有镢头都阻拦在兔子面前。它这时做了一个自认为英明的决定:向河边跑去。在一群人的夹击下,兔子飞快奔跑,圈子越来越小,就在人们以为它走投无路的时候,它竟然纵身一跃,跳进了河里。水面上的波纹像一个句号,把人们的目光固定住。大家以为这是一只以生殉志的倔强的兔子。但是,忽然,那兔子却露出水面,浮在水上,像只狗一样游起泳来。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一只游泳的兔子。为此这只兔子几十年时间都出现在他们的讲述里。

老马说到这里,饭桌上的人眼里都泛起光,我们似乎都看到了那只奔跑并且又会游泳的兔子,甚至殷切地希望,那只兔子能够顺利过岸。为此,我们放下手里的筷子,似乎一不小心,桌上那道兔肉就会自行完成组装,然后逃跑似的。大家在内心里把它与那只几十年前的兔子联系在一起,开始为今天点这道菜感觉到羞愧。

老马讲兔子游泳的时候,脸上现出少年的英气。他还讲起少年时的光景。几瓶花生米,就能让大家幸福好一阵子。我只记得,长我几岁的李忠子天天在麦秸秆上盘坐,要修炼一门武功绝学。跟在他身后的小伙伴更是到处翻看无人居住的老土屋,寻找被人遗失在那里的武林绝学。以至于,第一次进城之后,他便带回来一把长剑。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村口大槐树下,手持那剑的样子。他站立着,大喇叭裤的阔度和剑的修长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补,有了这两样稀缺物件,李忠子便在小一点的孩子那里成了神奇人物,真的像大侠一般。后来他就离开了家。直到他母亲去世时才回来过一次,穿着一条黑色西裤,黑布鞋,花纹衬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完全没有当初的大侠风范。

那些事情在记忆里被拉长,细节逐渐被延伸开,从不同的时节漫溢出来。那时,我天天睡懒觉,在屋子里等待,然后买菜,做饭。我从省会带来一口平底锅,用那口锅做味道单一的炒土豆丝,或许应该叫炒土豆条。跟在省会的生活完全不同。那时,同学们羡慕我,有那么充实的工作,我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被整齐划一、被相同的秩序相同的规则要求着,如果不是爱情诱出的生命缺口,让我从当时的生命状态冲出来,我会以当一个螺丝钉作为最终的归宿,并以此为荣。

众人以为的同龄人的那种叛逆,在我身上没有发生过,在我朋友们身上也没有出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不住奔跑的群体,在镰刀的挥舞下,在铁锹的阻拦之下,我们跳向河水。跳向河水并非兔子的叛逆,是它求生的本能。

那些年,未来是那么美好,是一只兔于驻立时能望到的彼岸。时间的弧度让我们对一切都有所期待。我们那时,总在说以后,以后……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们是否到了当初说的“以后”。只是,我们这些曾在故土上盼着见光明的人,再见面时,大多都成了为命奔跑的兔子。大家的爱好也日益趋同,聚个餐,喝个酒,K个歌……似乎这就是精神生活的全部。

我站在故土之上,感觉乡村生活和乡村梦想已经被瓦解。我同辈的人像兔子一样不得停顿。他们把孩子扔到父母那里,等着未来再爱他们。我知道的那些中年人,在各个大城市里辗转,宁愿头顶街边霓虹,也不愿去守住故乡的暖炉。

我在一个城市居住多年,后来换一个城市居住,发现,在原来城市拥有的建筑,也慢慢搬进后来的城市,一条街道复制着另一条街道,一个城市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人的面孔复制着另一个的面孔,一群人的语言复制着另一群人的语言。就像我身边的人,他们复制着彼此的生活轨道,那些跑到天边的父母复制着同样的渴望,远在家乡的孩子复制着同样的焦虑……复制无处不在。这种复制,让村庄成了空壳,让城市变得拥挤,让孩子的寂寞成为一个强大的梯队

我为这只兔子欢呼。虽然如果身在现场,我一定会站在人类的这一边,失落于他们的大意。但是隔着时间,在这种陈述里,我轻易就流露出自己的善良,而不是本能

暗影之下,人们行走匆匆,我看到一只只奔跑的兔子,一只只尖叫的兔子。一只只兔子复制着相似的神情,它们跳跃、游泳,与自己抗争,然后逃生,最后却在命运的掌心里妥协。

而所谓的希望是一个遥远的警告,那就是:兔子急了也咬人!我出门时,仔细打量了自己的身影,想在那里看到咬人的野兽。可等我从动物园里回来的时候,便放下了这样的戒心,那些野兽都做着家猫的动作。这世界,没有比这样更可怕的事情了,它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梯队:                                                      

(2)本能: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谈谈“让一只兔子无处逃生”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文章以“奔跑的兔子”为题的好处。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游侠诗,其叙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以王维《少年行》为代表,一以李白《白马篇》为代表。前者“狂荡─征战─受赏”:先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后又“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最后是“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后者则“狂荡─征战─功成不受赏”:同样是“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而后又同样“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妙的是结句“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游侠依然还是游侠,照样“归来使酒气”,并不以功名富贵为意。唐代游侠诗中不乏赞颂功成不受赏的游侠精神者,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等。可大量诗作还是希望游侠儿立功受赏,狂傲不羁的李白也有“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这样颇为世俗的诗句,余者可想而知。固然可从时代风尚找到游侠儿从军且立功受赏的“客观依据”(这已为无数学者所论及),但文学形象的转换其实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衣锦回”也罢,“赐侯印”也罢,都是为了让文明社会重新接纳“不轨于法”的游侠儿。游侠的“意气”固然使人称羡,但醉倡楼弄宝刀毕竟不值得效法。幸得有边关战事,“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李白《白马篇》)成了游侠儿重归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征战归来的游侠儿,俨然成了民族英雄,完全值得诗人称颂。至于结局是“隐蓬蒿”还是“赐侯印”,其实无关紧要;诗人已经借边关战火为游侠儿洗礼,不再存在韩非子所说的世人对游侠评价的矛盾(《五蠹》)。

小说家当然也必须努力使侠客之举止符合当代人的伦理道德标准,如唐传奇《红线》中红线行侠而“无伤杀”,以及《三侠五义》中展昭拜谢皇上赐御猫称号,当代人觉得顺理成章,非如此不足以快人心。至于后世读者是否欣赏,那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一般而言,诗文中侠客越来越文明,小说中侠客则未必,甚至有故意再野蛮化的倾向——这里涉及到不同文类的不同表现特征。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使当代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日益野蛮化,也是当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并不违背当代人根本的伦理准则。正如侯健指出的,这种标榜彻底摆脱文明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以行动直接表现喜怒哀乐”的侠客,不过是“浪漫主义皈依自然与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仍然是公众的“白日梦”。强调侠客形象诠释中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的融合,实际上也是指明这种诠释的“历史性”——它是受其自身的历史情境和某种利害关系所制约的,因而也将随历史情境的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与其热讽冷嘲“三侠五义”之“为王前驱”,不如把精力放在思考这“诠释”的由来。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今天备受推崇的侠客杨过或者乔峰,若干年后一定不会变成备受嘲讽的“怪物”。

至于侠客形象的诠释受文体特征的影响,这一点更是十分明显。史书中侠客形象虽也体现了史家的主观视野,但毕竟讲求实录,没有武侠小说家天马行空的权利;诗歌中侠客形象主要是一种精神寄托,而不追求精细刻画,故其仗剑行侠的举止未免大同小异;戏曲可以叙事写人,但因其表演的虚拟性与程式化倾向,不适于讲述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适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况且戏曲中的侠客形象好多是从小说中移植来的)。

(选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有删改)

1.根据文章的内容,从以下诗句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 “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张籍《少年行》)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C.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D.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立功受赏还是功成不就,因为边关战事,给了原本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游侠们重新被文明社会接纳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英雄,改变世人对他们的看法。

B. 侯健对当代武侠小说中侠客野蛮化的倾向提出了批判,认为这有悖于文明社会道德规范,因为侠客形象的诠释应该当代视界与历史意识相融合。

C. 史书中的侠客形象受限较多,不能天马行空般随意;小说家当努力让侠客的举止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不能过于突兀。

D. 今天大家喜欢的侠客杨过或者乔峰,也许若干年后会成为备受嘲讽的“怪物”,这表明了侠客形象深受自身的历史情境和某种利害关系制约,是处于变化状态的。

3.根据文章,概括小说中侠客形象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查看答案

(题文)有人说,经典名著总是令读者回味无穷。这句话说出了在文学名著阅读中,常有回味不尽的感受。请从《边城》《西厢记》《红楼梦》《祝福》《老人与海》这几部文学作品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字数要求在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