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 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 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 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 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1.AC 2.(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亲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项,“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赏析不正确,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赏析不正确,此处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故选AC。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能力。第一问: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尾联“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意思是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要理解本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就要理解诗人为何而叹息。结合前文与作者创作背景,这里的叹息:一是为崇徽公主离别故国、远嫁塞外的命运而叹息。二是为公主埋骨异乡、不能返回 故土的不幸而叹息(或者说为公主的满怀苦楚无人理解、无人同情而叹息。为历史上让弱 女子成为牺牲品士大夫却不能为国出谋划策的荒唐政治局面叹息)。三是为当时北宋朝廷 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软弱国策而叹息。据此得出诗人在尾联表达了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之情。第二问:是如何表现的。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行路至今空叹息”意思是行路之人到此只能报以叹息。“空叹息”属于直接抒情。“岩花野草自春秋”意思是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是以景结情,用花草的无情来衬托有情。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情感、手法,而抛弃诗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 “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 “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 “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 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 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 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束缚捆绑。

D. 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 尔其无忘父之志            乃:于是,就

C.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誓天:对天发誓

D.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 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 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 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4.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典例(2017·课标全国卷III)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