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始,“共享单车”走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始,“共享单车”走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时代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2017年3月11日,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来到央视《朗读者》节目为大家朗读了苏童的《自行车之歌》:“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 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但是,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共享单车,你能走多远?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论述性文章。不少于800字。

 

共赢的单车 在三月的春风中,渐成如火如荼之势的共享单车第一次从城市的大街小巷骑进人民大会堂,让公众在无法忽略这股新兴的潮流同时,不得不正视单车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隐患。伴随着种种乱象的呈现,人们也开始发出共同的声音:我们的单车,走对了路吗? 有人将“单车文化”比喻为中国当下社会的又一面“照妖镜”,说它折射了中国之素质。拿单车上路后的公众回应来看,似乎没错:我们的市民有的对单车加以车锁的束缚,甚至有人颇具心机地采用毁改车牌、增加儿童座椅等方法,为了将“公车”变为“私车”可谓绞尽脑汁;有的对单车横加强暴,心里有火就把单车扔到河里或者直接摔破。在城市规划普遍没有为单车预留停放空间的情况下,不负责任的“部分”甚至是“大多数”选择随意停靠,城市的执法与管理者自然对此毫不留情,于是就出现了上海黄浦区违章车辆处理场“千车聚首”的宏伟一幕。 然而“言必称素质”这一观点已然不新鲜,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让单车出行更安全有序,“单车猎人”应运而生。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单车猎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以切身的行动去保护单车这道风景线,或许是我们真正应当身体力行的。 对于每一个单车的使用者,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有义务拒绝不负责任一停了之,将单车停放到白线以内,避免单车变成城市里最不协调的景物;对于心怀邪念的侵犯单车自由的人,用一种集体性的关注、一种坚决抵制的立场铸成铜墙铁壁般的氛围,让这个社会里的极少数对于混淆公私界限从不敢、不能到不想。在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基础上,希望城市的治理者多一点细心也多一点耐心,在与各方洽谈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单车发展政策,让五彩缤纷的单车真能装点我们栖息的家园。 回想单车从萌芽到席卷全国的全过程,我们发现其成败得失的根源无不来自社会本身。政府与人民、上层精英与普罗大众的身影,一点一滴共同拼接成中国单车步步驶来的轨迹。如何收回本来属于自己权限范围内的领地,的确是单车开发者、大众使用者与政府监管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实践的积累一定会带来经验的加法,我们应当相信,单车以及以单车为代表的公共秩序的演化与拓展,正是当下中国脱胎换骨、走向“新新中国”的必由之路。 道长而崎,行则将至。社会既已如单车般飞奔,我们就更有责任让它驶入正轨。 单车效应 在充斥着鸣笛与浮嚣的大都市,“共享单车”的走红绝非偶然。它凭借轻便的身形、便捷的租借方式,博得无数城市人垂青,成为水泥森林间一道鲜妍亮丽的风景线。 但“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单车效应”也不尽如人意。它恰似一柄双刃剑,这一面映照出予人方便的优点,另一面却刺中现代人道德缺失的残酷现实。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思索得愈多,它们愈充溢我以刻刻常新、时时常增的惊喜,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在这个茫然四顾的年代,星空与道德律都被滋长的物欲埋汰,蒙上晦浊尘埃。“单车效应”的出现正如一把火种,轻易引燃了人们蠢蠢欲动的劣根性。 时代车辙不停轮转,勾绘出宏伟蓝图的同时也浮躁了人心。姑且放眼四周,违章停放的单车参差凌乱,横陈在街巷的残骸触目惊心。更有甚者,为泄一己私愤将单车抛入江流,丝毫不顾社会基本秩序。这桩桩件件背后,无疑是现代人在快节奏催化下日益畸形的浮躁心理。过分追求快捷的通病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比起按部就班地遵循规章制度,他们更乐意寻找一条足够迅捷的通径,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暴躁情绪转嫁给旁人。“共享单车”正是成为这些过激行为的直接诱因,为人们的不理智推波助澜。 “共享单车”的自发取用同样助长了城市人的功利心理,因贪慕小利而将单车据为私有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比起单车丢失的价值损失,人格的缺失更应引起重视。将单车顺手牵羊的行为,正是为眼前的蝇头微利弃道德于不顾。虽争得一时沾沾自喜,却要蒙受“偷窃公物”的污点,不劳而获的歪念也为心灵埋下走向罪恶的种子。 “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共享单车”本是为提供方便而生,却在运行发展中与其初衷相背离。村上春树曾说:“魔鬼也罢,蔚蓝深海也罢,说不定并非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共享单车”所影射出的人性缺失正如一眼深不可测的蓝洞,潜伏在你周遭看似平静的大海。在“单车效应”日益显现的当下,我们更应注重社会道德建设,力求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一面明镜,投射出健全人格与人性之美。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必须仔细阅读和分析所给材料。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一共两节,第一节是说作为一种时代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第二节是就苏童的《自行车之歌》,提到了“快”与“慢”的问题。总之,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参考立意:对共享单车这件事,应该辩证看待:优点:共享单车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且还能环保健身,对倡导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弊端: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比较常见,影响城市交通面貌;同时市民私藏共享单车也开始显现,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让人担忧。辩证观点:共享单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时代的新事物,需要共管才能共赢。最佳立意:辩证看待共享单车的优势和发展态势。单方面提到共享单车的优点或者弊端也可。要求写一篇论述性文章。首先由材料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层层展开并列式、对照式的论述,围绕论点,列举事例,分析阐述,将论点与论据融合为一体。最后在结尾部分再次回扣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3)安能以皓皓之白,___________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题。

临江仙

[明]杨 慎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画面有着怎样的内涵。

2.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这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①斫轮②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轮扁:人名。②斫轮:制作车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椎凿而上             释:放下。

B. 有数存焉于其间         数:屡次。

C.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老:一直。

D. 疾则苦而不入           疾:快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以:介词,用。

B. 徐则甘而不固       则:连词,就。

C. 有数存焉于其间     焉:语气词,无义。

D. 释椎凿而上         而:连词,表示修饰。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乐也         信:的确。

B. 于己         得:能够。

C. 之所欣         向:过去。

D. 未尝不文嗟悼   临: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稽山阴之兰亭                圣人不凝滞

B. 所以游目骋怀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C. 趣舍万殊                        然,犹有未树也

D. 或取怀抱                        述小妹语曰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1)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2)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3)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4)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5)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6)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7)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8)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9)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联系上下文,解说第(1)段“中国式的生命”这一短语所包含的意义。

2.第(4)段画线句“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中的“这个偏差”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和见解?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4.根据文意,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