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悲伤 杨轻抒 取出刚买回的这把二胡时,他的手分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悲伤

杨轻抒

取出刚买回的这把二胡时,他的手分明抖了一下。

二胡太漂亮了,褐色发亮的琴杆,洁白如水的弓。相比之下,那把二胡像一个得肺结核的病人,斑斑驳驳,马尾也脱得可怜。可是一想起那把二胡,耳边就响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065643丨2-2·3112丨3·565……

旋律凄凉、悲怆而优美,这是瞎子阿炳的那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拉这支曲子的是和阿炳一样命运悲凉的他的父亲。

“好悲伤噢!”五岁那年他第一次听父亲拉这支曲子时说。

“你说什么?”父亲吃了一惊。

“我说好悲伤,让人想哭!”

父亲呆了一下,猛地搂过他。“孩子,你真了不起!”父亲说着,眼中噙满了泪水。

其实那年父亲的眼已经看不见东西了。父亲是右派——他那时并不知道右派是个什么东西,但他知道父亲常常在胸前挂了大牌子被那么多的人打骂,家里好多东西都被抬走了,那架比他还高、亮得能照人的钢琴被人抬走时父亲不让抬,结果父亲被人踢了一脚,撞在门框的钉上,眼睛受了伤,一直又没法治,就渐渐看不见了。

搬到乡下的时候父亲偷偷藏下了一把二胡,一把很旧的二胡。

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拉二胡,因为是在野外的草棚里,没人能听见,他托着腮静静地听。

他问父亲,为什么这叫二胡的东西能发出这么让人悲伤的声音呢?父亲说是人的心悲伤。他不明白。那为什么您能让它发出声音别人不能呢?父亲说父亲当右派之前是教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歌的。

“ 我也要拉二胡!”他说。

父亲没有回答,又接着拉这支曲子,但拉了一会儿,突然停了下来。

看见月光了吗?父亲说,很美丽很干净的月光,照着水,照着落花。

他想了想,说,我咋没看见呢?

你会看见的,会的!父亲喃喃地说,云散了,月亮就出来了。

他似懂非懂地听着。

以后父亲就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这支曲子,但是他觉得自己拉这支曲子时没有父亲拉的那样悲伤。

为什么呢?他问父亲。

为什么呢?父亲说,为什么你非要拉得那么悲伤呢?

他把《二泉映月》拉得很熟练的时候已经是许多年后了。许多年后也是静夜,只是地点换成了大学的校园,父亲已经永不可能陪他了。

一抹月光很美丽地落在水上。

他依旧找不到那种悲伤的感觉。

好漂亮的二胡噢!小女儿说,爸,拉一段听听!

他没有出声,但他还是自觉地操起了弓。操起弓的时候,他又听见了那段熟悉的旋律从心底升起。

0·65643丨2-2·3112丨3·565……

好难听噢!小女儿不耐烦地说,爸,您拉《我们永远幸福》嘛!

他似乎并没有听见小女儿的话,继续往下拉。

五岁的小女儿见没理她,赌气扭头就进了屋。

他还是没动。但小女儿不知道就在她转身的那一瞬,他眼中突然盈满了泪。

我找到悲伤了!他的心在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父亲用二胡奏出了凄凉、悲怆而优美的旋律,因为他的父亲的命运和阿炳一样悲凉;他因为聪明,所以听出了旋律中的悲伤。

B. 他的父亲教他拉二胡,他很快就学会了拉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但是他拉此曲时总是觉得没有父亲拉得那样悲伤。

C. 小说构思巧妙,总体结构是“现实—回忆—现实”。这样构思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

D. 小说结尾一句“我找到悲伤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照应标题“寻找悲伤”,又引人深思,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小说中两处引用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曲调,有什么作用?

3.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解读。请从代际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A 2.①第一次引用,引出了他听父亲拉二胡的往事;第二次引用,引出了他小女儿听他拉二胡的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前一次他听曲子的感受与后一次他的小女儿听曲子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小说主题。 3.人与人之间由于生活时代,生活际遇的不同,在心理上存在着差距,有了代沟、隔阂。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隔阂的危险,努力走进他人的心灵,体会他人的感受,缩短彼此心灵的距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他因为聪明,所以听出了旋律中的悲伤”分析错误,从全文来看,并非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他了解父亲的不幸遭遇,理解父亲的心情。 2.试题分析:文中第一次引用在开头部分,“他”由新二胡想到旧二胡想到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曲调,引出下文听父亲拉二胡的情景;第二次引用在结尾部分,应小女儿的要求他拉出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曲调,然而却不被小女儿认可,虽然同是五岁,但“他”的感受和小女儿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儿童的不同心理,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突出了小说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观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摘编自周小毛、何绍辉《把握共享发展要义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帜。

B. 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髙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 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髙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 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盘、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 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髙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 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 共享发展要坚诗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 解决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 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六说:“我前世穷怕了,今生不想再做穷人了。”阎王说:“今生的事,好说。我且问你,今生你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一万个人供养你一人,另一个是你一个人供养一万个人,你愿意走哪条路?”老六一听,不假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万个人供养我一个人了!”然后千思万谢地高兴而去。30年后,老六又回到阎王面前,大说问王骗他。阎王笑道:“你怎么就说我骗你呢?”老六说:“听了您的话,我做了一辈于的乞丐。”同王说:“那就对了,一万个人供养一个人,指的就是乞丐呀!”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分别指出。

江苏的“无锡轻工业学院”改成“江南大学”,山西的“华北工学院”更名为“中北大学”后,学校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源得到了很大改善,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大学的发展。我校的校名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学校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学校的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吃饭时喝点汤是件非常养生的事,_____,有的地方是在饭前喝汤,有的地方是在饭后喝汤,而有的地方是边吃饭边喝汤。同时,很多人也听过这么一句俗语“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_____,还继续喝汤,特别是一些多油多糖高热量的汤(如油腻的菜汤),那么,确实有可能因为能量过剩而发胖。但是,____,如紫菜汤、瓜汤之类的,一般来说,问题不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张老师,没想到在这遇见您了。久仰久仰,从母校毕业这么多年我一直惦记着您,您的身体还好吧?

B. 同事们都说你那个在乡间的农家小院不错,大家都想去去看看,那这周末我们聚会就约定在舍下吧?

C. 海关有明文规定,私自夹带的商品要扣留,你这样的不情之请实在让我很难办,我不能违反纪律呀。

D. 小女这次素质比赛获得省级奖项,多亏您的指导,我和家人都很感谢您,还请您今后能继续教导小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