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2.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3.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合欢树”的完整含义。

 

1.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2.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3.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4.(1)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所以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2)合欢树又不仅仅是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语句理解和分析作品结构作用的综合考查,应该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分析其作用,尤其是它的内容作用,用于突出人物形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在全篇。除了第一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作者情感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先说如此开头,增强了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吸引读者。再说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与后文中母亲因默默为自己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还有母子俩轻松快乐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答案应该在比较不同点的基础上概括得出。提问点在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虽尽而无穷”之感。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再度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两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不难理解。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内涵。“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合欢树’的完整含义”是要求考生分析物象的含义,做这题可以从线索、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特点、情感表现、主旨表达等多方面考虑,在这篇文章中“合欢树”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合欢树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寄予了母亲对“我”的希望,本文以“合欢树”为题,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祝愿和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合欢树还是 “我” 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见证了“我”的成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

 

查看答案

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真的猛士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___,流言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呵!_______

(3)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鲁迅先生面对淋漓的鲜血,相信严寒过去就是春天,你知道他在《无题》诗中是怎样表达的吗?______

(4)鲁迅在十八岁时曾照了一张纪念照,并在相片背后题了四句诗,其中表明他的誓死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二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