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丑陋吗? 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丑陋吗?

    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尤其是柏杨先生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有改动)

1.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

2.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

3.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1.“传教士文化”是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写中国的文化形态的文学。这种文学注重揭示中国人的相当复杂的劣根性。这种文学有善意的批评,也有与善意的批评相对的轻蔑和贬损,表现了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 2.相同的是:都带有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并非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批判得又狠又痛,让有些人无法接受。不同的是: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所批判,而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 3.因为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劣根需要揭示和剪除,《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有助于保存优良的根性;有助于惊醒一些因国家快速繁荣而内心膨胀的人;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有助于自警自醒的书籍来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二段开头说“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这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由此可以找到后面的内容,即“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该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这是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鲁迅”“柏杨”等信息可以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第一段,“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这些是其共同性;“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这是二者的不同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这说明《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劣根需要揭示和剪除,《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有助于保存优良的根性;最后一段说“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这说明柏杨的这本书有助于惊醒一些因国家快速繁荣而内心膨胀的人,而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有助于自警自醒的书籍来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⑴《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哪些?

⑵《边城》中,爷爷口中的“走车路”、“走马路”分别喻指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绢毁诗,满怀怅恨,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

B. 在诗剧《女神之再生》中,郭沫若借“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炼石补天”这两个神话,表现了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C.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主人公阿Q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D. 《家》中,鸣凤得知自己将被送给冯乐山做妾后,怀着最后的希望向觉慧求助,可不知情的觉慧正忙着写文章,没注意到她。

E. 老葛朗台死后,被查理遗弃的欧也妮不计前嫌,当家作主的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的巨款,帮叔父还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______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__

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要求:①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 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