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李明经过三年初中的学习,回到故乡,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啊!”

D. 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远走他乡”指“为形式所迫”离家;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的是人际交往;C项,“南冠”指“囚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最高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左右。

B. 今年6月初,因为一张赤脚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专心工作的照片,78 岁的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在网络上走红。

C. 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D. 近日,一名四年级杭州小学生将蜗牛养到“四世同堂”,俨然成为蜗牛小专家,其爱心与耐心赢得无数人点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游客可以从东方明珠上鸟瞰夜色中的大上海,整座城市灯红酒绿,尽展国际大都市那迷人的风采。

②如今,安全感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夜半时分可在街头闲庭信步,这得益于越织越牢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③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时光荏苒,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发展脉络有了最直观的触摸。

⑤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⑥反腐倡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飞来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无惧奸邪的气概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蕴含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 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 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 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 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