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日前,某中学发出《未来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日前,某中学发出《未来7天,落叶不扫》的倡议,校园内启动“只捡垃圾,不扫落叶”模式。校园里香樟树的红叶与芒果树的黄叶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地毯。不少在读学子、毕业校友、校外人士纷纷走进校园。人们置身校园, 信步于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地毯之上。有的掏出手机,拍下美景,留住回忆。也有不少人自发作文赞叹。校方不到10天时间就征集到摄影作品400余幅,诗文百余篇。

该学校的这一倡议,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落叶不扫自然道 冬去春来,叶生叶落。落叶并不代表凋零,它们预示着新的希望。 看到泉州七中“落叶不扫”的故事,我也正在忙于写春天,也在看落叶和新芽。这一切交替轮换,都值得欣喜,都是自然与生命的一部分。 不扫落叶,让自然而然的世界复归本源,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仿佛是自然的镜头,终于放慢了补全了,让学生们目睹了一个自然完整的世界,世界本应如此,本来自然。 树木本应新芽与落叶共存,而完成生命的交替和能量的自我补充。在自然的森林里,落叶是树木进行能量补充的最好方式之一,那种松软的腐殖土具有天然的肥力回馈树木。但城市里人们过于勤快地扫除,把落叶当成了不洁的东西,而切掉自然循环的一端。 我喜欢这种落叶厚积的景色。我其实早早就准备好要歌颂香樟树了。喜欢香樟树这样自然而然的生命交替。香樟树是常绿乔木,秋冬不落叶,于凛冽中继续保持着绿色。只在春天万绿萌生时,交替换叶,老叶脱枝,新绿焕发,不知不觉中,更换了生命的机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古人观察四季轮回的基本认识。这本来就是自然道,与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步的。只是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自然的循环规律,而让我们深陷于城市丛林,离自然越来越远。 如果不是泉州七中有“落叶不扫”这样的情趣,人们都忘记了,自然本来如此,树木与万物,本来如此。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必须认真解读所给的材料。材料是说某中学发出了《未来7天,落叶不扫》的倡议,这一倡议受惠于这一倡议,或是拍下美景,留住回忆,或是作文赞叹。校方征集到400余幅摄影作品,百余篇诗文。这个材料很有人情味,写作角度应站在支持消防的做法上。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可以从学生的感受、学校教育、社会反响,生活方式、生命的思考等方面立意:1、人的心智成长不全在于课堂,还在于生活与自然。2、生活与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是财富的宝库。3、生活还要有情怀。如果落叶不扫撩出来的情怀,能直入人心而永远记取,就是最好的教育。4、落叶不扫的想法早已有之,也不是什么独创,由此想到教育时机的选择很重要。5、感谢落叶,感谢每一棵树,感谢大自然的慷慨馈赠。6、惊叹自然生命的无穷力量,惊艳于生命之美。7、生命的欣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古人观察四季轮回的基本认识。这本来就是自然道,与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步的。只是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自然的循环规律,而让我们深陷于城市丛林,离自然越来越远。8、诗意的教育最美。落叶不扫蕴含这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真规律的追求和认知:校园之美,并不完全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流的校舍、现代化的设施,更在于它是否始终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教育即生长,成功的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关注本次作文的其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漳州“家芗0596”地产楼盘开盘之初的户外宣传广告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6分)

注:root译为根。

 

 

 

 

 

 

 

 

 

 

 

 

 

 

 

 

 

 

 

 

 

 

 

 

 

 

 

 

 

 

 

 

 

 

 

 

 

 

 

 

 

 

 

 

 

 

 

 

 

 

 

 

 

 

 

 

 

 

 

 

 

 

 

 

 

 

 

 

 

 

 

 

 

 

 

 

 

 

 

 

 

 

 

 

 

 

 

 

 

 

 

 

 

 

 

 

 

 

 

 

 

 

 

 

 

 

 

 

 

 

 

 

 

 

 

 

 

 

 

 

 

 

 

 

 

 

 

 

 

 

 

 

 

 

 

 

 

 

 

 

 

 

 

 

 

 

 

 

 

150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来,                                        ,使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①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曾获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等奖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③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社会的重视

⑤要使词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修订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

A. ①④②③⑥⑤    B. ①④②⑤③⑥

C. ③①②⑤⑥④    D. ③①④②⑥⑤

 

查看答案

任选下列献给语数英三科教师的对联中的一副,完成下联。

语文老师:上联: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数学老师:上联: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英语老师:上联:心比天高,教两国语言培桃李;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第(    )副对联下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写下面各题对应的成语。

①填写下面括号处为同义词的成语:____________

②填写下面括号处为反义词的成语:厚____________

③写出下面俗语对应的成语:横挑鼻子竖挑眼——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店号

绿穗(漳州作家,原名陈力水)

父亲准备在西城口开一间卤面店。卤面是江城风味小吃,江城的大街小巷,卤面店比比皆是,你开的店想脱颖而出,生意火爆,取一个引人注目的店名是至关重要的。

父亲叫我想一个店名,我便搜索枯肠,开出一张名单,全是香格里、食美思、沙司米之类的新潮名字。父亲看了直摇头说,你是不是想卖洋卤面?我说店名有点洋味才时髦。父亲说,卤面是江城独有的食品,大家都想吃正宗的江城卤面。你让人以为在卖杂种面,还会有什么好生意?

我只好换一个思路,再想出一串店名,什么活鲜、御厨啦!什么山珍、富都啦!父亲看了又摇头说,现在人们买东西都很鬼了,不太相信花里花俏的东西。我们不开大酒店,是开小面店,用这样的店名,给人不实在的感觉,谁还要来光顾?

我对父亲说,你的店名既要烫嘴又要冰凉,我没步了。父亲说他已经想好了一个店名,就叫“东城老店卤面王”,我很纳闷,父亲为何取这么一个土得掉渣的店号?便问父亲:我们的店开在西城,你怎么取名东城?我们新开的店,你怎么叫老店?父亲笑着说:等店开张了你就知道。

店开张之后,生意果然红火,我以为是卤面特别加料。父亲说,没有啊,跟其他卤面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那为什么生意会这么好?父亲说就是因为有个好店号。我实在看不出这与店名有什么关系,父亲叫我先去听听顾客怎么议论再说。我便留心顾客的议论,有的说,老店号的卤面就是地道,味道特好;有的说,这店是东城口那边的老店,听说在那很出名。见顾客如此迷信老店名店,我才佩服父亲的老谋深算。

一天,有一个年轻顾客对我说,他住在东城口,从来没听说有这么一间老店,问我这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一时语塞。父亲赶忙来解围,说那是文革前的老店,你那时还没出生呢!怪不得不知道。过后我对父亲说:“如果来问的是世居东城口的老人,咋办?”父亲笑着说:“那有何难,你就告诉他,是咱家太祖在民国以前开的老店好了!”父亲叫我别担心,城市那么大,有几个人从城东跑到城西来吃卤面?有几个人那么多管闲事刨根问底?咱们尽管放心冒充名牌老店,决不会露馅的。

是呀!城市那么大,东城口我也从来没有去过。于是,我搭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特地到东城口去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巧,那里也有一间冒牌的卤面店,店号是:“西城老店卤面王”。

(选自绿穗微型小说集《各自潇洒》)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注重细节刻画,面对顾客质询时“我一时语塞”等处,说明“我”不谙世事、性格刻板,未能明白“父亲”辛苦赚钱养家的苦辛。

B. 文中写人们对于老店名店的偏好,体现了江城当地人对于保护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心理传统、文化自觉。

C. 本文以小吃店经营火爆这一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题材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有不少方言俚语,增添了小说的文化气息。

D. 文章末段“真巧”二字言简意赅,却极生动地写出“我”当时惊诧的心理状态,神情毕现,同时也体现出“我”内心的释然。

E. 发生在江城的面店故事亲切动人,其中也反映了作者对当下某些为商者利用世人心理认知的缺陷从中谋利的劣根性及行为的揭批,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西城老店卤面王”这一笔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