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水 宋子平 车近边城,窗外的景物葱郁起来,一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水

宋子平

车近边城,窗外的景物葱郁起来,一直跟着山转的小溪也宽阔了许多,有了江河的味道。溪水清冽,遇有阻碍,滚雪般溅起叠叠浪花,真是个好地方,风水――

杜吉祥心底蓦地升起一股愧疚,人是不能违背良知做事的,只要你背着良心做下了,你心里就会亏欠一辈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提及甚至不敢听风水两个字,他怕多年前玩笑似的做下的这件事会真的成为一种必然。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回避回这里来发展。

如今,作为成功人士,他被政府邀请回乡发展,几经斟酌之后,才有了这次行程。人家都说衣锦还乡,在杜吉祥心里是找不到一点儿感觉的。不知道坏小子丁三现如今怎么样了?还那么没皮没脸没正行儿吗?

想到丁三杜吉祥就又气又恼又恨又悔,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儿简直就是他的克星,无论从学习,还是玩耍,杜吉祥一直不是丁三的对手,他既服气,又羞恼。在杜吉祥跟丁三近半生的PK中,杜吉祥惟一赢的一次就是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变身为一个家资上亿的老板。杜吉祥不是个小气的人,但在对待丁三的问题上,始终是很纠结的。这种纠结就伴生了很多东西,比如那个叫妒忌的情绪。

杜吉祥就是在这种情绪与心理作用下做出那件违背良心的事的。

怕什么来什么!远远地,杜吉祥一直在寻找人群中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僵硬了。杜吉祥经见过比这大得多的阵势,还从来没有这样怯过,就像站在悬崖边,一脚踏空,人整个头朝下折了出去。

下车了。镇领导扒开堵在前面的丁三,热情地几乎是抱着他向前边一幢新起的酒楼走去。但杜吉祥的心思不在这里,他想着丁三和自己的过去,心里七上八下。

山乡的夜阙寂无声,只有草虫在黑暗中低吟。闻着久违的家乡的味道,饭后的杜吉祥竟有些唏嘘了,他想到丁三家里去看看。

深一脚浅一脚的,杜吉祥努力辨别着方向,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那一处院落,灰瓦白墙,门楣上手书的“坐看云起”。门半掩着,透出灯光,水一样铺展了半个院子。院子里栽着一些植物,在植物的掩映下,院子就有些古朴,有些悠远。杜吉祥正思考着要不要捅开那层窗户纸,就听到有说话声从里面渐渐清晰,一会儿便扩大到了眼前:“阎王、阎王――”

丁三那颗非常光亮的脑袋从灯光带里走出来,杜吉祥下意识地闪进墙角的阴影里。

“这个活阎王,又跑哪儿去了?”丁三叉腰站在门口,一行骂着一行往四下里张望。杜吉祥这才听清楚丁三叫的是阎王,而不是他以为的“愿望”,杜吉祥刚还在想丁三这么有文化,怎么给孩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呢?原来如此!杜吉祥醍醐灌顶般明白了丁三孩子名字的寓意之后,差点儿没失声叫出来。

丁三喊着朝坡下走去,不多会儿,就传来啪哒啪哒的跑步声,一个童声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咱们的野鸡少了两只,你又给他们吃了啊?”

杜吉祥乐了,还是原来的丁三:“你孩子?”

丁三摩挲着孩子的头说:“阎王,快叫叔――”

“你孩子叫什么?”

“阎王――啊,不,丁平。”

杜吉祥抓住阎王这个名字不放:“阎王?”

“这小子跟我小时候一样,贼胆大,鬼都不怕!”

杜吉祥彻底服了,悬起多年的一颗心放了下来:“胆大好,世上本来没鬼,鬼都是人制造出来的……”

多年以前,丁三决定回乡创业,他在选址盖房时请杜吉祥来给看风水。杜吉祥闹玩儿似的给他看了个“鬼门”,等事后清醒过来,已经连后悔的缝隙都没有了。他寄希望于这是一种迷信,当然,他本是不信的,可做过了之后,又半信半疑了。

那个晚上,自从懂事以来就一直暗自较劲的两个人说起话来少有的轻松,这是杜吉祥的感觉,没有包袱真好!

(本文为选段,有删改,原文摘自《风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主人公杜吉祥回乡的经历为明线,以其心路历程为暗线,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经历时分时汇,最后完美融合。

B. 对杜吉祥“鬼门”的恶作剧,丁三四两拨千斤,用给小儿取名“阎王”的方法轻松化解,这是他暗中对杜吉祥的反制措施。

C. 作者笔下的丁三,着墨不多,却笔笔着力,恰到好处。门楣上手书“坐看云起”的细节,暗示出他豁达洒脱的处世态度。

D.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作者不断点出“违背良知做事”“违背良心的事”,结尾才真相大白,情节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在刻画杜吉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风水”为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1.B 2.① 嫉妒狭隘。对于丁三处处优于自己,杜吉祥心生嫉妒之心,竟利用给丁三看风水的机会,为其看了一扇“鬼门”。②胆怯脆弱。对于当年的错事,杜吉祥不敢当面承认,只能“将错就错”,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胆小与怯懦。③心怀良善。虽然没有承认错误,但杜吉祥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愧疚之中。④勇于认错。杜吉祥此前一直避免回家乡,不敢面对丁三,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3.① 从内容上讲,小说的主要内容都与当年的“风水事件”有关,以此为题,比较恰当。② 从情节上讲,小说的开头点出“风水”,中间不断回忆“风水”,最后揭示“风水”,情节曲折连贯。③ 从人物形象上讲,对待“风水”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人物的主要特征,丁三的豁达恬淡以及杜吉祥的性格,都与“风水事件”有关。④ 从故事主题上讲,本文意在说明,“风水”的迷信存于人的内心之中,只要人心正、步履实,就不怕任何鬼神玄怪的“风水”。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这是他暗中对杜吉祥的反制措施”,理解有误。这是他轻松化解两个之间尴尬的做法,并非“暗中的”“反制措施”。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杜吉祥的形象特征,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环境描写;抓住小说的故事情节,因为人物形象特点往往是在情节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还要抓住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本文,从前杜吉祥因丁三处处比自己强,说心生嫉妒,利用给丁三看风水的机会,给他看了一扇“鬼门”,表明他有嫉妒狭隘之心。对于当年的错事,杜吉祥不敢当面承认,只能“将错就错”,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胆小与怯懦。。虽然没有承认错误,但杜吉祥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愧疚之中,也能表明他内心善良。杜吉祥此前一直避免回家乡,不敢面对丁三,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直面现实,表明他勇于认错。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以“风水”为题的寓意,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比如,情节上,文章始终围绕“风水”来写,从人物的角度看,对待“风水”的不同态度,形成了人物的主要特征,丁三的豁达恬淡以及杜吉祥的性格,都与“风水事件”有关。分析标题的含义还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如此即可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本题,题目是“风水”,表面上,小说主要内容与当年那件“风水”事件有关。深层含义,本文意在说明,“风水”其实是人内心的一种迷信,人只要心正,就不怕任何鬼神玄怪的“风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 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 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 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 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 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 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 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 “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 “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银行柜台办理手续时,时常可见“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之类的提示语。近日,浙江秦女士在某银行取款22400元,银行却给了秦女士24000元,事后,银行向秦女士讨要额外的1600元,遭到秦女士拒绝。银行以“不当得利”为由将秦女士告上法庭。秦女士对此却坚称,银行规定储户的钱“离柜概不负责”,她也“离柜概不负责。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法庭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普通公民的身份给秦女士写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以“法庭调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一位普通公民”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前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和永平与城市孩子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才会让农衬我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些孩子的思想和心灵大门也就都会被打开,而对于师范毕业生来说,经历了基层锻炼,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①不是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农村孩子才能接爱正规的学校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晨,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同时,也①____________。到了今天,保护环境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人类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②_______________,人类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中解脱出来,酷署便接踵而至,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整个世界像灶台上的笼屉,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

难挨之际,老陈从居住的边陲小镇打来电话,邀他去避暑,老陈是他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以前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成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

对于父亲的过世,他只是感到疲惫,并没有太大的悲伤。父亲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出国参加过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这个经历成为父亲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父亲倔强的性格。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从战友的尸体堆爬出来的人,还在乎这个?”也是因为性格,在他不大的时候母亲就离父亲而去父亲没文化,母亲是小学教师,和父亲的结合是那个崇尚英雄年代的产物,可崇尚英雄毕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固执、爱较真,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高兴时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那时,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停止歌声,冲他瞪眼吼道:“老子当年过的就是一条河!还不如你知道?”偏偏他的性袼里也有父亲的基因,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

现在回想起来,他和父亲的每一次“冲突”大抵都是缘于这首歌,上小学二年级,班里插进一个部队子弟,据说他爸爸是营长,也出国打过仗,父亲听后又是一脸的不屑:“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他自然没跟同学说,因为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

父亲是带着满足的神态走的。全身插满了管子,呼吸越来越弱,一首歌从父亲只出不进的呼吸中丝丝流出:“雄走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没人能听得清听得懂,只有他听得真真切切,这一次他破天荒地没有纠正。

边陲小镇的风光加上老陈的热情让他疲惫的心得到了抚慰,几天下来,他感受了五女山峰的秀色、新开河水的清澈,领略了满山遍野的人参田园,还有用石条砌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老陈说:“既然来了哪能不去边境看看?”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他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边境哨所。哨所紧挨着一座铁桥,桥上的铁路笔直伸向江的那一边,此时此刻,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行人的喧晁,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幽静,鲜红的国旗下只有哨兵持枪伫立。桥头耸立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吸引了他,他端评上面的文字沉默许久,他走到哨兵面前,很为难地提出一个请求:想到桥上看看,不远处的老陈看见哨兵向他摆手,他低着头向哨兵说着什么,哨兵迟疑拿起身索的电话。

哨所旁的小楼里走出一位英俊的军官,破例陪着他走上铁桥,在桥中央的国门下站住了,他俯视江面,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也吹拂他的思绪,江面并不宽阔,江水也不湍急,如同老家村头的那条河,但它的确是条江,一条隔着两个国度的江。

或许,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

走下铁桥,与军官握手告别,军官突然后退一步,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官向他大声道: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他没当过兵,军礼也不标准。

他向那座花岗岩石投去最后一眼。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既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又衬托出父亲去世后“他”的心情。

B. 老陈是“他”的朋友,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有限,但看似不重要的老陈,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C. 面对邀请,多次没有成行,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是为了缓解疲劳,也是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

D.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父亲的那句“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就表现出父亲以参军的经历为自豪。

E. 小说先交代了父亲去世的情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更能引人入胜。

2.第十段描写边防所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他”对父亲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父亲河”为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