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 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 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 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 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 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 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B. 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C. “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D. “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1.D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正确。原文第三节说“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A项,“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理解有误,“先意承志”式的赡养并非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原文说“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转化”就表明不是本来如此。B项,“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并非契约关系。C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理解有误,儒家“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与“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有相同之处,并非“迥异”的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曲解文意。第一节说“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只要……就”的关系判断不当。文中说“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意思是种契约关系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可以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选项说法太绝对,原文中没有这种必然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银行柜台办理手续时,时常可见“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之类的提示语。近日,浙江秦女士在某银行取款22400元,银行却给了秦女士24000元,事后,银行向秦女士讨要额外的1600元,遭到秦女士拒绝。银行以“不当得利”为由将秦女士告上法庭。秦女士对此却坚称,银行规定储户的钱“离柜概不负责”,她也“离柜概不负责。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法庭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普通公民的身份给秦女士写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以“法庭调解员”或“银行负责人”或“一位普通公民”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前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和永平与城市孩子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才会让农衬我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些孩子的思想和心灵大门也就都会被打开,而对于师范毕业生来说,经历了基层锻炼,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①不是只有师范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学校就业,农村孩子才能接爱正规的学校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晨,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同时,也①____________。到了今天,保护环境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人类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②_______________,人类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中解脱出来,酷署便接踵而至,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整个世界像灶台上的笼屉,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

难挨之际,老陈从居住的边陲小镇打来电话,邀他去避暑,老陈是他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以前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成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

对于父亲的过世,他只是感到疲惫,并没有太大的悲伤。父亲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出国参加过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这个经历成为父亲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父亲倔强的性格。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从战友的尸体堆爬出来的人,还在乎这个?”也是因为性格,在他不大的时候母亲就离父亲而去父亲没文化,母亲是小学教师,和父亲的结合是那个崇尚英雄年代的产物,可崇尚英雄毕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固执、爱较真,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高兴时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那时,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停止歌声,冲他瞪眼吼道:“老子当年过的就是一条河!还不如你知道?”偏偏他的性袼里也有父亲的基因,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

现在回想起来,他和父亲的每一次“冲突”大抵都是缘于这首歌,上小学二年级,班里插进一个部队子弟,据说他爸爸是营长,也出国打过仗,父亲听后又是一脸的不屑:“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他自然没跟同学说,因为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

父亲是带着满足的神态走的。全身插满了管子,呼吸越来越弱,一首歌从父亲只出不进的呼吸中丝丝流出:“雄走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没人能听得清听得懂,只有他听得真真切切,这一次他破天荒地没有纠正。

边陲小镇的风光加上老陈的热情让他疲惫的心得到了抚慰,几天下来,他感受了五女山峰的秀色、新开河水的清澈,领略了满山遍野的人参田园,还有用石条砌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老陈说:“既然来了哪能不去边境看看?”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他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边境哨所。哨所紧挨着一座铁桥,桥上的铁路笔直伸向江的那一边,此时此刻,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行人的喧晁,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幽静,鲜红的国旗下只有哨兵持枪伫立。桥头耸立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吸引了他,他端评上面的文字沉默许久,他走到哨兵面前,很为难地提出一个请求:想到桥上看看,不远处的老陈看见哨兵向他摆手,他低着头向哨兵说着什么,哨兵迟疑拿起身索的电话。

哨所旁的小楼里走出一位英俊的军官,破例陪着他走上铁桥,在桥中央的国门下站住了,他俯视江面,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也吹拂他的思绪,江面并不宽阔,江水也不湍急,如同老家村头的那条河,但它的确是条江,一条隔着两个国度的江。

或许,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

走下铁桥,与军官握手告别,军官突然后退一步,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官向他大声道: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他没当过兵,军礼也不标准。

他向那座花岗岩石投去最后一眼。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既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又衬托出父亲去世后“他”的心情。

B. 老陈是“他”的朋友,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有限,但看似不重要的老陈,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C. 面对邀请,多次没有成行,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是为了缓解疲劳,也是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

D.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父亲的那句“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就表现出父亲以参军的经历为自豪。

E. 小说先交代了父亲去世的情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更能引人入胜。

2.第十段描写边防所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他”对父亲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父亲河”为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他人褒贬而有所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对珍宝毫不珍惜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