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望:农历十六。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晦(初一),望(十五),朔(每月最后一天)

B.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大宿,每宿各有七个星宿。

C.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此处意为白茫茫的水气。

D. 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鱼虾而麋鹿            ④西望夏口,望武昌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

B. 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 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兼具“变”与“不变”之二重性。

D. 最后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D 2.A 3.B 4.D 5.(1)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2)江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们却从来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最终究没有消损和增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也”。本句中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荆州”“江陵”“舳舻”“旌旗”等即可做出判断。 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情况。①“下江陵”的“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的“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鱼砍柴”;③“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西”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向东”。所以选B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说明”错误,没有此表达方式。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少焉”,一会儿;“徘徊”,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第二句得分点:“斯”,这样;“往”,流走、消逝;“卒”,最终;“消长”,消损和增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要求:

1.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加点的词语或另外再选一个更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

2.文体为记叙文,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    

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围绕青春另写两句话,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青春是旷野,不是为了流尽溪水,而是要长出森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中哪两个词暗示了季节?(2分)

2.树色催寒中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3.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王熙凤初见黛玉有哪几个动作?意图如何?

2.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A. 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 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 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 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4.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A. 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 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 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 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5.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爷爷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这吃饭的手艺是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爷爷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一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一小袋最后的黄豆。

1.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3分)

2.小说中哪些情节体现了爷爷的精明?(3分)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小说结尾部分写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请探究其对于情节和主题的作用。(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