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多年来,尼古拉特斯拉无时无刻不忘刻苦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多年来,尼古拉特斯拉无时无刻不忘刻苦磨练,从而使其左手书法与通常的右手书法明显不同,其左手书法使欣赏者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B. 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修复,被游客损坏的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基本恢复原貌,即将再次与公众见面。

C.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用中国特色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的。

D.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应改为“每时每刻不忘”;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经过”应放在“工作人员”前面;D项,语序不当,“三个月内”应放在“每名学生”之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办刊物难,办文学刊物更难,办文学批评刊物尤其之难,许多杂志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昨日还是大红大紫,转瞬已是明日黄花

②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刚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③新闻媒体要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思想,决不能不负责任地宣扬“零岁识字,三岁扫盲”,否则贻害子孙,危在旦夕

④荀卿目睹社会变化,认为“礼治”已然失效,应以刑、法巩固君权,他的弟子韩非,更加变本加厉,惟刑名法术是尚。

⑤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不容置喙,谁能劝得了他?

⑥他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优秀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忠实记录着这个春秋鼎盛时代的发展变迁,传递出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描写烟雾完全消散之后,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表达了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 “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 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 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两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C.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D.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一般指免去原来的官职任命新的官职,也泛指授予官职。与《陈情表》(李密)“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除”意义相同。

B. 路,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约相当于后世的“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义相同。

C. 缙绅,指高官显爵,缙,同“搢”,插。绅,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大带子。官员上朝经常把记事用的笏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高官为“缙绅”。

D. 改元,改换年号,指新的皇帝即位。古代新的皇帝即位后都要改变原来用以纪年的年号,所改换的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点明时间后交代作者自己的官职、地位,意在说明在宋朝的高官身份,于是被推举作为“当国者”出使元营。

B. 本文交代自己在国难当头之时辞去高官显位,挺身赴险,出使元营,记叙在元军营中据理抗争,不辱使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C. 本文记叙自己被元军扣留后隐忍行事而后又被驱逐回来,回来后向宋军统帅献计献策希望复兴国家,表现出坚定的报国志向。

D. 这篇为诗集《指南录》所写的序言,记叙自己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遭遇,句式长短相间,内容丰富,记叙描写,感人肺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B.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C.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D.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B.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