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美洲

宗教片

3.13

3.17

3.38

3.19

2.47

音乐片

3.24

3.17

3.52

2.98

2.67

恐怖片

3.49

3.46

3.78

3.18

2.97

儿童/家庭片

3.55

3.32

3.6

3.37

3.01

功夫片

4.16

3.85

3.72

4.17

3.73

纪录片

3.19

3.29

3.49

3.5

3.66

剧情片

3.22

3.4

3.95

3.28

3.54

动作片

4.22

3.88

3.98

4.07

3.88

动画片

3.29

3.38

3.69

3.18

3.06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 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 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这说明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 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主要原因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 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 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美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大洋洲观众则最偏好“中国哲学”。

E. 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析。

 

1.D 2.DE 3.电影方面:①主题的表达方式要具有国际普遍性;②制作要精良,追求高品质的原创作品;③拓宽渠道,提升海外发行推广水平;④兼收并蓄,既发扬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又吸收外来精英文化。电影人方面:①培养专业的电影人才,特别是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②电影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解析】 1.试题分析: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从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说法错误,印度电影的成功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启示意义,但不是借鉴其成功经验就一定能成功走向世界。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中国电影各方面具有雄厚实力不能说明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如果不能解决相关问题,中国电影“走出去”还将长路漫漫;B项,“主要原因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属于无中生有,从材料中推断不出“主要原因”;C项,“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理解错误,不能印证材料二的说法,表一表明大洋洲的观众对剧情片很有兴趣,美洲的观众对纪录片也很有兴趣。故选DE。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析”,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材料二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根据文中“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电影和电影人两个大方面分析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应该具体作哪些努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 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 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 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 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从留住文化记忆、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等三方面指明了生态化保护的途径。

C. 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 文章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再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 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 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 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④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

⑤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⑥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读了以上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诺贝尔奖公布,又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何时能再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其实大可不必担忧,我们不是已经有了莫言和屠呦呦吗?有了开头必将有后来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这自然会拉近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进步巨大,只要每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肯定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①有了开头不一定还有后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绸沿路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

B. 中国商务部宣布,基于不损伤两国民间投资考虑,原计划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矿石提高百分之百关税的制裁暂时取消。

C. 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D.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