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 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1.B 2.①开门见山,照应标题,引出写作对象。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3.①百年震柳,枝繁叶茂,是自然的美丽风景;②它见证了百年前的震灾,历数岁月的沧桑衍变;③它教给我们生命的朴素道理:面对灾难要顽强、乐观,惟有坚守意志,坚韧活着,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④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讴歌。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说法错误,对比目的不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故B。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把握。文章首段作用主要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本题同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结合文本分析,比如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把握文章内容主旨能力。通读文章,可知这颗柳树见证了百年前“震波绕地球三圈”的海原大地震。地震毁坏了万物,撕裂了大地,这颗柳树也“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经过百年,“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已经是自然的美丽风景。根据文中“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棵历经沧桑的“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这棵“百年震柳”不只是一棵柳树,更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所以作者它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讴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 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 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 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从留住文化记忆、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等三方面指明了生态化保护的途径。

C. 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 文章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再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 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 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 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③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④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

⑤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⑥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读了以上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7年诺贝尔奖公布,又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何时能再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其实大可不必担忧,我们不是已经有了莫言和屠呦呦吗?有了开头必将有后来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这自然会拉近与诺贝尔奖的距离。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进步巨大,只要每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肯定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①有了开头不一定还有后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绸沿路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

B. 中国商务部宣布,基于不损伤两国民间投资考虑,原计划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矿石提高百分之百关税的制裁暂时取消。

C. 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D.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匮乏,很多患者去城市医院就医,致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推高了医疗费用和患者负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B. 高中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学会寻章摘句,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

C. 作为十年的老友,我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一想到这么多年的交情,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我还是答应了他的不情之请

D. 这本书热销的原因之一是,它的阅读对象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读者,目的在于普及科普知识,所以书的内容写的平易近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