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

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得我们最大的荣幸。

B. 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 我和你之间的友谊没的说,我们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珍贵“文物”惠存着呢。

D. 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匹夫"既泛指平常人,也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所以对方尊敬不够。C项“惠存”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D项“鼎力相助”意为大力相助,特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是赞美他人之辞,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B. “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C. 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D.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哈马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你如果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 “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 “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 “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 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他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 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 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