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 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 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问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假装不知道“要你高高兴兴的”的法令,百般抵赖,想要寻求逃脱的机会,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

B. “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话中有话,既写出了“我”悲欣交集复杂的表情,又为故事后面“我”的被捕作了铺垫。

C. 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样子,就注意到“我”有违反法律的行为,还表情严肃、冲冲地逮捕了“我”,说明警察是主张正义的人。

D. 小说中“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B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以“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通过“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表述,集中体现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中“我”的无辜与弱小,更加衬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寄予了作者对“我”深切的同情。 3.①艺术结构上,通过“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悲凉,“面孔”是无法选择的,但却因此获罪,足见“我”的现实痛苦之深,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③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现了“我”两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选项中“我”假装不知道“要高高兴兴”的法令,属无中生有。文中“我”不知道法令的原因是因为昨天刚从牢里被释放出来。且“我”是一个惯犯在文中没有理论依据。C选项中警察因“我”没有笑而不由分说逮捕我,体现出警察的专横与粗野,并没有体现警察的正义感。D选项中“百姓生活改善”有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的作用,解答时主要从对情节(推动情节)、人物(衬托人物)、以及人称的作用(讲述故事)几个方面来分析。从文中看,“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一般考虑其对情节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人物的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另外,第一人称“我”的言行、心理、遭遇,给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得到读者的同情,从而更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1)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2)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4)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5)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6)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首先考虑为什么“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然后考虑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或效果。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 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C.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恰当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希望道路平坦笔直,却常常有岔路和崎岖;希望江河  ①,却常常有漩涡与逆流;②。事物总是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的,希望万事如意是不现实的。

(1)请在文中①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2)在②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前后文语意连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B. 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C. 三峡船闸已处于饱和运行状态,为彻底根除三峡通航能力不足的问题,修建新船闸的方案已进入初步论证阶段。

D.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②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③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⑤循声而望,如血的夕阳下,青白色的蒙古包茕茕孑立。而蒙古包外,一群雄壮的骆驼闲步于戈壁滩:好一幅落日骆驼图!

洋洋洒洒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上一出门,天晴了,朝阳映在雪上,好一派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绚丽景象。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