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城 中 水 景 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

论述类文本阅读

城 中 水 景

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水景便成为必要的了。

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极少有喷泉的设置,是由中国与西洋不同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理。中国的地势总体而言是朝东倾斜,因此在经济、文化一贯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一是“泻”,一是“平”。而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存在着大量咏赞瀑布与平湖的文句,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等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此为大景;“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是小景。总之绝少歌咏赞叹水的上喷蹿跳。

以北京为例,紫禁城那么堂皇富丽的庞大建筑群,景点繁多,花样迭出,可是却无一处喷泉。而在西洋,哪怕是规模要小得多的皇宫里,也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此非不能也,而是不爱也。我们都知道乾隆在位时,宫中的西洋供奉曾为他在圆明园中设计过有“大水法”的西洋楼景点,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还搭出了大堂的布景,展示那一喷泉齐溅的景观。其实我们并不能找到自乾隆到慈禧特别喜欢那喷泉的文献资料,圆明园的“大水法”只不过是中国统治者偶尔容忍一点西洋“淫巧奇技”的小例子罢了,喷泉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园景文化的主流。

没有喷泉的中国园林,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属性,却也创造出了种种至美的佳境。《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概括出了中国人对水的审美心态。

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城市人造景观中对人工喷泉的营造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事情。以北京而论,虽未必有昔日圆明园那么集中、复杂的喷泉组出现,但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的喷泉,北京游乐园的“水幕电影”,一些公众共享空间的音乐喷泉,以及各大饭店宾馆内外的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喷泉,已然构成了一派新的“城中水景”。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而且,这种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激发出人们一种昂扬的创新精神。

然而,目前一些建筑物内外的喷泉,有一种赶时髦甚至是盲目“西化”的倾向,或者是“为喷泉而喷泉”,又全然道不出之所以那样“嬉水”的美学动机。其实,如果建筑物整体是民族风格的,那么,在以水布景时,无妨仍取中国古典式的“泻”与“平”的造境法。即使是西洋人以洋美学追求为主体的设计,有时也很会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汲取精华,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果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中对水的运用,主要不是使其上扬,而是用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就会很有点“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

(节选自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1.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城中水景”包括在离自然水域颇远的某些大型建筑物和公众共享空间内外以人工力量营造的小规模水景。

B. “城中水景”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形态各异、“上喷蹿跳”的喷泉,也可以是具有“水往低处流”自然属性的瀑布。

C. “城中水景”能润泽城市空气、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景观,对城市来说,它是一种很必要的景观。

D. 在营造“城中水景”时,中国古典式“泻”与“平”的造境法也会被西洋人在主体设计中出奇地运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文化心理,使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是“泻”和“平”,所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大多没有喷泉的设置。

B. 《红楼梦》大观园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顺从和适应水的自然属性的传统审美心态。

C. 人工喷泉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能激发人们昂扬的创新精神已成共识,这种共识导致城市人造景观中对喷泉的营造越来越热。

D. “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能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通过让水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来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因此人们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有关水的文句,很多都是咏赞瀑布和平湖的。

B. “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水“泻”的常态,“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表现了水“平”的常态。

C. 道不出喷泉“嬉水”的美学动机,为赶时髦而盲目设置喷泉,倒不如采用中国古典式的造境法,或许还能营造出“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

D. 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无一处喷泉,而规模要小得多的西洋皇宫里,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这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

 

1.C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C.“能润泽城市空气……美妙景观”说的是“喷泉”的作用,不是“城中水景”的作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原因分析有误。“已成共识”的说法与原文末段第1句内容相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越长大,越知道做事不容易,越知道每个人都有难处,也就越不敢随随便便的瞧不起谁,以免不小心伤害了谁。这当然不是粉饰,更不是虚伪,而是懂得了体谅。

请以“体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字不少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拟写对联。

(1)下面是郑燮就“墨竹”写的一副对联,现已打乱,请将打乱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填写序号即可)。(2分)

①仰面花   ②傲骨梅   ③虚心竹   ④低头叶   ⑤无   ⑥有

上联:

下联:

(2)请仿照上联,另选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拟出下联。

上联:麻婆豆腐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下联: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①___。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的不断兴起,②___,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外在的“形”,③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仿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2)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      ,对日本产的包第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

(3)外头工人在      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A. 竟然  做客  报怨    B. 居然  做客  抱怨

C. 竟然  作客  抱怨    D. 居然  作客  报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成都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涉及面广、影响力较大的落户政策,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优秀人才来蓉络绎不绝。

B. 西成高铁试运营期间,铁路部门将同步开启兔费WiFi,届时,“手机族”在车厢内可畅享免费上网。

C. 与“大老虎”的腐败相比,“小苍蝇”的腐败虽然表面上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会严重损害干部队伍形象。

D. 雾霾中大量的包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颗粒物一旦进入机体,将引发咽炎、支气管炎、心血管、肺癌等严重疾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