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之人 非凡之学 梁志刚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之人  非凡之学

梁志刚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在德旧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季羡林归国无路,只得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讲师,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

1946年7月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

在东语系迎新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季美林没有一点名教授“派头”,他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瘦高身材,感眉善目。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他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你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期望新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

季美林10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他备课仍一丝不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英语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别。他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请教了当时能我到的所有外教。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要从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义”,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为“季羡林大饼”;印度学是他的专长,但印度学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他讲课旁征博引、炒语连珠,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在“文革”时期,季羡林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被抓进牛棚。1969年秋天,经一年多炼狱般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美林被下放改造。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他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和学生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就这样的冬天,仍常常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菜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985年季羡林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他高屋建瓴地阐迷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并在会上形成了共识,“让外国学者也跟折我们走”,这是他的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

他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仅为古籍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还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他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功业。当他得知国家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时,他积极支持,还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

2001年11月,学生张保胜在大钟寺现场讲解永乐大钟上铭刻的梵文陀罗尼,90岁高龄的季先生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坐在寒风里,认真听了两个多小时。事后他的学生问他:“就是为张保胜站脚助威,也没有必要在那里冻两个多小时呀。”先生回答说:“有必要。因为他讲的有些新东西,有的我还不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张保胜教授坐了十年“冷板凳”,终于将大钟上的梵字铭文考释得一清二楚。季羡林在北大从教60余载,几代学子都受到恩泽。

晚年似风光,各种不虞之誉夹杂求全之毁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著文坚辞三顶桂冠;他还郑重申明:“我七十岁以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季羡林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季羡林早年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为其开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奠定基础。

B. 季羡林先生是北大著名的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他衣着朴素,语气平和,对新生充满关爱并寄予厚望。

C. 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虚心向外教请教英文单词的细微差别;教学生动形象,善于借助画图辅助教学。

D. 手羡林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教和保护,在古籍整理、抢救家书、支持国家启动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 季羡林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没有教材、知识繁多的情况下,他把印度的历史、人物、民族、宗教,社会方面讲解得清晰明了。

B. “文革”时期,季羡林仗义执言,惹祸上身,受到折磨,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吟诗,鼓励在困境中的学生积极乐观。

C. 季羡林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的观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

D. 90岁高龄的季羡林仍坚持在寒风中听完学生张保胜的讲解,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对学问的执着与热忱,实在令人感动。

E. 季羡林先生晚年坚辞三顶桂冠的郑重申明,既表现了他为人谦虚,内心坦诚的品格,又展现了他实事求是,淡泊功名的风范。

3.季羡林的“非凡之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A 2.DE 3.①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奠定了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②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③理清了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④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并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观点。⑤他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 1.A项在德国暂时工作的经历才是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地位的重要因素,面非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经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命运的小鱼

萧红

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的。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干死了!

那天鱼放到盆中去洗的时候,有两条又活了,在水中立起身来。那么只用那三条死的来烧菜。鱼鳞一片一片地掀掉,沉到水盆底去;肚子剥开,肠子流出来。我只管掀掉鱼鳞,我还没有洗过鱼,这是试着干,所以有点害怕。

“你看你这个无用的,连鱼都怕。”说着,他把已经收拾干净的鱼放下,又剥第二个鱼肚子。这回鱼有点动,我连忙扯了他的肩膀一下:“鱼活啦,鱼活啦!”

“什么活啦!神经质的人,你就看着好啦!”他逞强一般的在鱼肚子上划了一刀,鱼立刻跳动起来,从手上跳下盆去。

“怎么办哪?”这回他向我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从水中摸出来看看,好象鱼会咬了他的手,马上又丢下水去。

鱼的肠子流在外面一半,鱼是死了。

“反正也是死了,那就吃了它。”

鱼再被拿到手上,一些也不动弹。他又安然地把它收拾干净。直到第三条鱼收拾完,我都是守候在旁边,怕看,又想看。

火炉的铁板热起来,我的脸感觉烤痛时,锅中的油翻着花。

鱼就在大炉台的菜板上,盆中的鱼仍在游着,那么菜板上的鱼活了,没有肚子的鱼活了,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

这时我不知该怎样做,我怕看那悲惨的东西。躲到门口,我想:不吃这鱼吧。然而它已经没有肚子了,可怎样再活?我的眼泪都跑上眼睛来,再不能看了。我转过身去,面向着窗子。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那红毛鸡,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处去哭……

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晚饭的鱼是吃的,可是很腥,我们吃得很少,全部丢到垃圾箱去。

剩下来两条活的就在盆里游泳。夜间睡醒时,听见厨房里有乒乓的水声。点起洋烛去看一下。可是我不敢去,叫郎华去看。

“盆里的鱼死了一条,另一条鱼在游水响……”

到早晨,用报纸把它包起来,丢到垃圾箱去。只剩一条在水中上下游着,又为它换了一盆水,早饭时又丢了一些饭粒给它。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

“小鱼都不吃食啦,大概要死吧?”我告诉郎华。

他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一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又过一天,小鱼的尾巴也不摇了,就是敲盆沿,它也不动一动尾巴。

“把它送到江里一定能好,不会死。它一定是感到不自由才忧愁起来!”

“怎么送呢?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能找到一个冰洞把它塞下去,我看也要冻死,再不然也要饿死。”我说。

郎华笑了。又敲了一下水盆。

小鱼只悲哀了两天,又畅快起来,尾巴打着水响。我每天在火边烧饭,一边看着它,好象生过病又好起来的自己的孩子似的,更珍贵一点,更爱惜一点。天真太冷,打算过了冷天就把它放到江里去。

我们每夜到朋友那里去玩,小鱼就自己在厨房里过个整夜。我们半夜回来也要看看,它总是安安然然地游着。家里没有猫,知道它没有危险。

又一天就在朋友那里过的夜,第二天晚上才回来。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小鱼死了!

第一步踏进门的是郎华,差一点没踏碎那小鱼。点起洋烛去看,还有一点呼吸,腮还轻轻地抽着。我去摸它身上的鳞,都干了。小鱼是什么时候跳出水的?是半夜?是黄昏?耗子惊了你,还是你听到了猫叫?

蜡油滴了满地,我举着蜡烛的手,不知歪斜到什么程度。

屏着呼吸,我把鱼从地板上拾起来,再慢慢把它放到水里,好象亲手让我完成一件丧仪。沉重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头,我的手也颤抖了。

郎华出去了,把空漠的屋子留给我。他回来时正在开门,我就赶上去说:“小鱼没死,小鱼又活啦!”我一面拍着手,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到桌子了去取蜡烛。他敲着盆沿,没有动,鱼又不动了。

“怎么又不会动了?”手到水里去把鱼立起来,可是它又横过去。

“站起来吧。你看蜡油啊!……”他拉我离开盆边。

小鱼这回是真死了!可是过一会又活了。这回我们相信小鱼绝对不会死,离水的时间太长,复一复原就会好的。

半夜郎华起来看,说它一点也不动了,但是不怕,那一定是又在休息。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搅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也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这睡觉就再没有醒。我用报纸包它起来,鱼鳞沁着血,一只眼睛一定是在地板上挣跳时弄破的。

就这样吧,我送它到垃圾箱去。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半部分详细描写了郎华划破鱼肚,煎炸小鱼的行为,表现了人对动物的残忍,抒发了我对郎华内心的厌恶之情。

B. 萧红选择盆中的五条小鱼作为叙述对象,不厌其详地叙述了它们死亡的过程,流露了对小鱼生命逝去的难以言说的伤感。

C. 文中写我看到小鱼死后被残暴解剖时看到小狗追逐红毛鸡,小菊挨过打哭泣的场景,展现了我对弱者的关注和思考。

D. 这篇散文交织着女性,抗争者、悲悯者等视角,传达出对生命的珍重和对自由的渴望。

2.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同命运的小鱼”的含意。

3.萧红的作品善于通过细致人微的措写传情达意,请从文本画线处,任选两处对小鱼的描写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 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 “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 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 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 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 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 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街头有水果店,有饭馆儿,有匆匆摆出的地摊儿,林林总总;街头有遛狗的大爷,有管闲事的大妈,有呼啸来去的快递小哥,也有放学的孩子,形形色色;街头有新挂出的灯笼,有剐蹭的汽车;有嬉笑怒骂,有寂寞伤感和惆怅……请你以“街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请以“门,突然开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请你从《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想象他(她)渐行渐远的场景,描写他(她)远去的背影,以凸显原著中该人物的形象特征或命运。

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以“月”为题做了一首诗如下: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请你围绕这首诗的一个优点或缺点写一段评论。

③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理想人格,请你用一种事物比喻君子,并以此为题写一首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藉,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忐忑(tè)        肆虐(niè)        澄(chéng)净

B. 乳酪(luò)       沉潜(qián)       干涸(hé)

C. 吹拂(fú)        惬(qiè)意        颤(zhàn)抖

D. 慰藉(jiè)       横(hèng)祸       旌(jīng)旗

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风唤雨:使刮风,使下雨。

B. 逝水年华:如流水般消逝的时光。

C. 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D. 日臻完美:逐渐地变得美好。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 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 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的活动。

4.文章写夏日告别的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