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有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

B. 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牵系着心灵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 当海洋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和漓江,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D. 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多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2.分析本文第②段所写的内容,简要分析有哪些作用?

3.请鉴赏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第③段中有一句“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请分析作者关于灵渠读出了哪些内容?

 

1.A 2.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2分)写作者的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 3.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4.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引导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体现古人的精湛技艺和智慧;④灵渠屹立两千多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错误,与下文语境不符,应该是营造了“清净神秘”的氛围。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分析本文第②段所写的内容,简要分析有哪些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文章段落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仔细阅读第二段内容,可知第二段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兴安雨后的明朗开阔的秋景。一个是作者的放松欣喜的心情。作者写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是只回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抓住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即可。比如本题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赏析时抓住这一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 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C. 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等同于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

D. 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丝绸之路是一部世界史的角度,全新的论述了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传播交流所起的重大作用。

B. 文章第二段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内涵的不同认识。

C. 文章论述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为论证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人类文明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结尾,论述丝绸之路对世界未来的巨大作用,彰显了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价值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 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 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 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创”(chuànɡ)字作为最能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汉字之一,入选十大“年度汉字”。打开网络、电视、报纸,与“创”有关的话题随处可见:创新、创造、创业、创意、创作、开创……

“创”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题文)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文化交流的前提,________;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________。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_______ 。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令这次获作文竞赛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C.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员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D.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