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屋顶上的猫 夏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屋顶上的猫

夏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嬰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末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话的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了。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頂,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地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呜。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滲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几家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唾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頂,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喵呜一一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入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门了,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房客的搬走和春来夫妻的不满进行了铺垫。

B. 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

C. 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内心。

D. 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夫妇的语言和春来娘的抱怨暗示了其与春来娘的感情。

2.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怎样的效果?

3.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B 2.①第一处晌午的情境是平静闲适的,人和猫是和谐亲近的,暗示矛盾还没有激化。②第二处晌午写出老人内心的情感糾結,引出下文老人想杀死猫的情节。③两处描写前后照应形成对比,显示出老人心理的变化和处境的观难。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3.①小说以獨为线索,依次写了猫叫引发游客退房、春来夫妻要求赶走猫。老人带猫离去等内容,情节集中紧凑。②猫的命运实际上喻示着老人的命运,对猫的描写,有助于对老人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据和表现,③通过猫最后被带走的情节设计,暗示了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幸福,也折射出年轻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和心理世界。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游客并无此作用,应该是春来夫妻二人。 2.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分析小说中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的作用,考查小说情节描写的作用。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先找出相关情节,然后概括两处情节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内容,第一处写人和猫是和谐亲近的;第二处写老人内心的两难状态,疼爱猫舍不得伤害它,但又不想因猫坏了儿子的生意。考虑情节与上下文情节之情的关系。第二处写写晌午的情节为下文老人想杀猫做了铺垫。情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两处描写前后形成对比,能表现老人心理的变化和两难的处境。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儿女只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能理解老人的内心的孤独和苦衷。 3.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回答小说以猫为中心的好处,考查物象的作用。小说中,物象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可能有利于表现主人公形象,还可能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本文依次写了猫叫引发游客退房、春来夫妻要求赶走猫。老人带猫离去等内容,就是以猫为线索。写猫有利于表现老人的处境,猫的命运实际上喻示着老人的命运。结尾写猫被带走,能暗示文章的主旨,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幸福,老人的情感和内心不被儿女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 外)。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大而化作惊涛骇浪……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庭游记》序

明 文震孟

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好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衲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龙渚之棹。惟赵隐君凡夫仅一至____。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亦似寥寒未称。而孟长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争高竞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可无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言语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疏远。今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塿;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儿与五岳四渎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胜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相得益彰,山灵恺豫,又复何如!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接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居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姚希孟,文震孟的外甥。⑦缥缈: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塿: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恺豫:祥和快乐。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B. 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文化遗迹,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C. 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按照他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也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D. 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柳宗元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4.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兴宗年十岁失父,哀败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罢长沙郡还,送钱五十万以补宅直。兴宗白母曰:“—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 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

②世祖践阼,迁侍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 诣朗别。上知尤怒。时上方盛淫宴,虐侮群臣,唯兴宗以方直见惮,不被侵媟。

③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兴宗出谓亲故曰:“鲁昭在戚而有嘉容,终之以衅结大臣,昭子请死。国家之祸,其在此乎。”顷之,太宗定大事。是夜,废帝横尸在大医阁口。

④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子勋为逆,转在竞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墨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

⑤后都督会稽军事。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⑥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注】①.蔡兴宗,南朝刘宋名臣。其父蔡廓、伯父蔡轨。②.春秋时期鲁昭公在父丧期间面带喜悦, 不知悲戚,最终被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兴宗在直,请急,朗别

(2)兴宗皆以法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由是失(   )

A. 美好    B. 命令    C. 心意    D. 意义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兴宗与之周旋(  )

A. 应酬    B. 对抗    C. 追逐    D. 交际

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B.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C.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D.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

6.第①段中蔡轨有“惭色”的根本原因是(  )

A. 作为长辈,未照顾好孤儿寡母。    B. 拿了五十万钱补偿建房资金。

C. 年龄大,见识少,比不上兴宗。    D. 没能有丰俭与共的家族意识。

7.从②-⑤段看,蔡兴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 时代    B. 韵脚    C. 句数    D. 平仄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 “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载将烟雨过西湖

陈富强

在湖畔,找一处有石桌、石椅的廊檐下坐了,与茶楼掌柜的招呼了,便会有着中式小衫的茶艺小姐款步而来。曲径上枯叶花瓣撒了一地,枝繁叶茂的樟树在风中从容地摇曳,长发细腰的茶艺小姐托着茶盘柳样地穿过回廊,飘到眼前,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她将盖碗茶朝桌上搁了,掀了盖,拎起茶壶,壶嘴对准茶碗,手腕往前一倾,就有水流如注,茶叶已在碗里跳起来,舞起来,绿色的叶儿如袍,在水中缓缓地舒展。

端起茶碗,茶香缕缕,左手端碗,右手持盖,轻啜一口,满口含香,这是西湖水泡的龙井茶,只有在湖畔,在柳丝狂舞,绿草萋迷的迥廊里,才找得到的可以静心静脑的好地方。好茶好水好景色,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若有雨,山也迷朦水也迷朦,湖边阵阵绿雾,人也朦胧,梦一样的飘渺。这一刻,心在水里自由地游荡。

说下雨,就真的下了。春天的西湖总是这样的恼煞人,我却笑看雨中的游人双手捂头,叫着,骂着,往浓荫下跑,朝屋檐下躲。也有浪漫的,相携着一路走来,雨水冲洗着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冲不掉一脸的灿烂。再去看湖面,撒满了涟漪、漩涡,数也数不清,圆圆的,好像女子脸上的酒涡,抹也抹不去,是不是有美女无数在湖中笑?惹恼了岸上的女子,不然,她的眉怎么就弯了起来? 

当年苏东坡酒后上了望湖楼,下着雨,醉醺醺地,就留下了百读不厌的诗篇。诗中有“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如珍珠,蹦跳着跃进了小船,划船的船娘笑得弯下了腰。苏东坡挥毫的时侯,两旁笔墨侍候的必定是美丽的女子,宋朝的女子望穿秋水,看不看得见湖里的草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雨从檐上往下流,织成的帘子把我与湖面隔在了两边,我的心在湖里,我的双眼盯着雨帘,于是,我看到了雨帘是竖琴上的弦,宋朝女子的纤手在一千年前拨动了琴弦,我的耳边响起清越的丝竹,这是飘过了千年的音乐,依然好听,琴声里的柳枝绿了,桃花红了,女子的幔幕香车上路了。一路行去,如蝶翩翩,杨柳叶子,李花瓣儿落满了车顶,帘儿掀起,露出一张如画姿容,远看若生花白玉,近视如含笑芙蓉,整个儿沉鱼落雁,怎么看也看不够的红粉佳人。看呆了的行人忽见美人开颜一笑,吟出一诗,“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原来是色貌绝伦的钱塘苏小小。 

香车行至白堤,忽见一英俊少年骑青骢马从断桥方向缓缓而来,山光水色之间,一个郎才,一个女貌,为后人留下了一见钟情,不恋富贵觅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传奇。

西泠桥畔人流不息,如此山水陪伴一位妓家女子,何故?我想这与苏小小对个体生命高度重视的思想不无关系。

雨丝依旧若琴弦,是谁在小小墓前歌吟?“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是李贺。这样凄艳的诗词,我还能在古典的书籍中找到很多,此刻,我独坐湖畔听雨,从前的故事穿云破雾,在我眼前的湖面上溅起数不清的水花,这些古典的花朵,在竖琴的奏鸣中缓缓开放。 

茶凉了,我转过头去,沏茶的女子双手托腮,伏在柜台上望着湖上的水花……

雨越下越大了,湖面上已看不见圆圆的涟漪,从廊檐垂下的雨线变成急速的水柱,冲在地上发出“哗哗”的声音。天色惭惭黯淡下来,堤上的灯渐次亮起,在雨中,一盏,又一盏,一直伸向浓荫的深处。雨声在我的耳边响成一片,急管繁弦,架子鼓般,弥漫了整个湖区。茶馆已经打烊,撑伞的女子已经回家,只有红灯笼亮了,在风中慢慢地摇曳。我坐在石桌旁,已经没有了盖碗茶,西泠桥畔的凉亭和墓碑在雨中无言而歌,歌唱的是西湖的雨。千年的往事成为一座亭子,一块墓碑。成为一座美丽的桥。成为手中一杯渐凉的茶,一阵风中的雨。 

夜静雨止,我离开回廊,循着一地灯光踏上回家的路。夜色遮住了一切,只有灯光,在岸上,在水中。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低头看时,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

1.简析第段中加点词“飘”的精妙之处。

2.分析第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这句话?

4.简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