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冲倒了,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缯,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缝制了一具小缯。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鲢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作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着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他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他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热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说“印象也淡了”,结尾也提到是“古老的故事”,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对水乡的浓浓怀念。

B. 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也照顾一家人的衣食,只是把养家的重担推给了大女儿,比如织席、捕鱼、卖鱼。

C. “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透露她内心的自豪,虽然父亲不够称职,但她还是尽到了一个女儿的孝心。

D. 作品语言简洁朴实,体现了孙犁小说语言清新的风格,读来如同一股清泉。

2.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中“她”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

 

1.B 2.①勤俭持家,编席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功夫都没有。②聪慧能干,将小鱼卤了,拿到集市上去卖,虽然腼腆,也红着脸吆喝。③懂事孝顺,听母亲的话,不停织席,花大价钱给父亲买旧皮袄。 3.①文中母亲给她讲的“傻子的故事”是古老的,而她给“我”讲述的故事也是远离现实的“古老”的,所以用“也”字。②她讲述的故事已是多年前的往事,“我”对往事也已经淡忘了。③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情怀已经远去了。河干了,鱼也没有了,人们也有了其他的致富之路了;她为了不再过那样的生活也嫁给了城里人,很少回娘家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人物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把养家的重担推给了大女儿”不当,由原文“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可知,是女儿主动承担养家的责任,她学会了织席子,并和父母一起去捕鱼,和弟弟一起去卖鱼。 2.试题分析:从小说中来看“她”生活在农民家庭,父亲嗜赌输掉了土地,她“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学会了编席子,和父母一起去捕鱼,和弟弟一起去卖鱼,都表明她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她看到小鱼卖不出去就自己把鱼卤了再卖,表明她聪慧能干。卖鱼得了十五元钱,首先想到的是给父亲买皮袄,表明她是一个孝顺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精准扶贫应结合当地文化需求

什么是文化精准扶贫?它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这里,仅从手段、原则与目标三个方面对文化精准扶贫逐一说明。。

文化精准扶贫手段。主要包括: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的硬件环境;加大文化产品供给,输送各类优质资源和项目;建立科学高效的综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帮助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本地文化产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向贫困人口传播现代文化思想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精准扶贫原则。一是要精确定位。精准掌握贫困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文化建设的现状、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及实际文化需求,明确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的文化差异,找准导致地区贫困的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症结。二是要精准实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精准的文化扶贫措施,坚持“因户制策、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提供有针对性并能切实满足当地文化需要的优质文化基础设施、资源、产品及服务。

文化精准扶贫目标。从整体上提高贫困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在这方面,可立足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或独特产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从而提升当地文化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生活品质。

实现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就要了解和把握当地的需求,切忌“大水漫灌”。有些贫困村里的图书馆里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图书,可能80%以上都不是农民需要的。当他们提出具体需求以后,马上设法解决,这样才能对接需求,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对全国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结对子”做一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事。如果各县或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都能通过志愿服务同相关贫困村“结对”,如果各地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院所有更多的技术术人员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最后5000多万人全面脱贫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在是用自己的专业资源和专业优势为扶贫、脱贫做贡献的冲刺阶段了。

(摘自2017年3月7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文化精准扶贫要达到的目标。

B. 一个地区的文化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文化思想理念会很大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C. 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生活品质高低与文化精准扶贫目标的关系不大。

D. “因户制策、对症下药”这是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精准扶贫的概念入手,然后分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

B. 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和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所以文章阐述的重点在扶贫目标上。

C. 文章列举了文化精准扶贫的诸多手段,意在表明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渠道众多,并非难事。

D. 文章末段通过假设与展望,表明作者对实现各地文化全面脱贫目标的坚定信心。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精准掌握扶贫对象和贫困区域,以及当地的文化建设现状,才能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定位。

B. 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实现文化的精准扶贫就会成为可能。

C. 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当地文化需求,实现需求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D. 只要接下来的几年,各县和镇的图书馆和文化馆能同贫困村“结对”,各地农科所能同农民“结对”,那么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陕西府谷交警在官方微信上制作了交通违章者“表情包”,现实中不同情况下的违章者的头像在图片中被放大,并佩戴上“墨镜”,形似大头贴,在每组图下面,还配发了带有网络语言风格的说明。针对这一事件的公众意见分为两种:支持者为其“点赞”,称其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也有助于树立交管部门形象;质疑者则直指其是否能起到警示作用,并提出这样的形式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材料中的两方中选择一方,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最近,一名河南女孩儿“火”了。即使这名河南女孩儿真是个“神童”,或者说被培养成了“神童”,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忽略。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义务教育只可能设计为9年。况且,这个女孩儿考上的商丘工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学历为大专,在这样一所民办高校,不可能实现孩子成才的梦想。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竟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赢了开头却会输了最后。

①我国的义务教育并非只可能设计为9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____,却不知其意,实为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____,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今人读经,____。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市场规范研究会”将于下周在市歌剧院举行选举,我们特推荐您忝列为“市场规范研究会”的理事候选人。

B. 一位同学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发言说:“我殷切地期待同学们能够努力地学习,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C. 徒弟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他向师傅请教说:“我今天来不耻下问,请师傅赐教,帮我解决问题。”

D. 他看完老师的作品诚恳地说:“老师,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对其中几处,我认为不太恰当,就斗胆改了一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