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时常见的做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 __________ ”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 __________”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悲叹。

 

(1)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2)以手抚膺坐长叹, 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膺”“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 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B.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C. 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 “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E. 空中浮云似青如白,或浓或淡,天晴欲雨: 柳絮将堕又飞,飘个不停; 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用笔工巧,语言典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后徙居南郑。累世为二千石。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便弓马,能左右驰射。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起家为太祖亲信。魏恭帝元年,从开府田弘征山南,以功授都督。复从平南巴州及信州,迁帅都督。又 从许国公宇文贵镇蜀,行昌城郡事。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保定元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为许国府长史。寻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仍从宇文贵使突厥,迎皇后,进止仪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礼度。及皇后将入境,突厥托以马瘦,行除。文表虑其为变,遂说突厥使罗莫缘曰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天和三年,除梁州总管府长史。所管地名恒陵者,方数百里,并生獠所居,恃其险固,常怀不轨。文表率众讨平之。迁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怀之。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进位大将军,爵为公。

大象中,拜吴州总管。时开府于顗为吴州刺史。及隋文帝执政,尉迟迥等举兵,远近骚然,人怀异望。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乃称疾不出。文表往问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云“文表谋反 ”,仍驰启其状。隋文以诸方未定,恐顗为变,遂授顗吴州总管以安之。后知文表无异志,虽不罪顗,而听其子仁海袭爵。

(《周书·赵文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B.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C.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D. 后自发/彼藩已淹时序/途经沙漠/人马疲劳/且东寇每伺间隙吐谷浑/亦能为变/今君以可汗之爱女/结姻上国/曾无防虑/岂人臣之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 公,文中指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王、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C. 突厥,是我国活跃于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等以来又一个重要游牧民族。

D. 天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文表年少时候修身严谨,喜好阅读《左氏春秋》,又擅长骑射,能够左右奔驰射箭,具有高强的本领。

B. 赵文表跟随宇文贵迎接皇后回国,但突厥借故拖延,他劝说突厥使者罗莫缘,顺利完成了任务。

C. 赵文表出使突厥时,皇上下令礼法制度都由他掌管,还要他考虑后才行动,他所做的都符合礼节制度。

D. 对依仗险阻牢固的地势而不遵守法度的生獠,赵文表率兵讨伐平定;任蓬州刺史时仁爱宽容,夷獠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缘然之,遂倍道兼行,数日至甘州。以迎后功,赐食邑六百户。

(2)顗自以族大,且为国家肺腑,惧文表图己,谋欲先之。

 

查看答案

材料一:

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升至6.41亿,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不算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据专家说,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超重和肥胖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着手治理。面对快速的超重率增长,有关部门应该有所自觉,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努力去除种种城市病,把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来办。

(《光明日报》《推广绿色生活   缓解肥胖焦虑》)

材料二:

材料三:

“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美国研究表明,压力会延缓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

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如此这般,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从城市波及至农村,呈全覆盖趋势。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的原因,

(《生命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5月11日,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儿童期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时期,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预防至关重要。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

学校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营造有利于儿童肥胖防控的支持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

(《健康时报网》《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胖毁所有”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B. 根据材料二,相比而言,在60岁之前,男性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

C. 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飞速增长,目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D.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的肥胖儿童数量惊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A. 肥胖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危害健康,会引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甚至能引发致命杀手“癌症”。

B. 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资料可知,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

C. 儿童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D. 现在,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

E.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要战场的作用,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3.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  雁

罗旭峰

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是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吴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说他不是有工资吗?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草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摆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我知道的是,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十年。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带着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七十多岁的老父母,膝下又没有子女。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我是分毫不指望他了。怪就怪自己没能耐,十几年了还窝在深山野地。然而这种牢骚发来无用,平添不快而已……

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吴老师的样子——“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做梦。“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他头发花白而稀疏,颧骨尖耸,眼睛眍。

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就在那之后不久,我无意间听说了吴老师那“事故”的前因后果。

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还兼了一个按农村人说跟鬼打交道的“工作”,就是给死去的人净身、穿寿衣,这倒是一个紧俏活,还常能有两三百元的额外礼赠,但总不能天天死人吧!后来,吴老师狠了狠心,向村长要了一个“金刚”名分,农村里抬棺材的人就叫金刚,大都身强力壮者所为。每当执事大声喊道:八大金刚抬不抬?抬!八大金刚更大声地应到,但是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跟在吴老师左右。而因为吴老师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他的家被县上评为最美家庭,也因此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我们都笑了。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他说,他不仅给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穿衣喂饭,也给去世的老人净身穿寿衣。他还叫我好好做文章。他很想表达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像对待逝者一样敬畏。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主要人物吴老师及其工作情况,交代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既点题,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B. 吴老师送信不准时后,“我”对吴老师充满埋怨,甚至想要叫他吃亏,但在知情人的一再劝说下忍住了。

C. 文章交代吴老师“事故”的前因后果,使故事情节曲折,为“我”重新认识他做铺垫、也为下文政府照顾他张本。

D. 文章最后交代吴老师被政府安排到福利院工作,改变了他自身的生活,这使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

2.吴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绿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概念,作为分析框架,以此来说明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他认为,大传统是指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芽出来的。。”

近代之前,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一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对抗中的一次次失败,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也从自信逐渐转变为自卑。然而,乡村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韧性,即便遭受“革命式”的大规模摧毁,它的生命力依然强盛。

作为小传统的中国乡村道德文化,为什么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因为自然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而以习俗和仪式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缘于小传统伦理“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在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活着”的小传统伦理依然还在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某些习俗和习惯一旦确立起来,就会成为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乡村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这也使得大传统伦理与小传统伦理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而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这就为各地方乡村社会充分挖掘自身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强调对乡村小传统伦理的尊重和认同,并不是刻意突出它的特殊性,更不是否定普遍性道德知识这样的大传统伦理,而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大传统伦理中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地方性的道德文化小传统,它们的实现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必然带有各自民族或乡村文化的特色。以习俗、仪式等乡村道德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自由、平等和公正等普遍性道德知识和和价值观,因为传统虽然“是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传统伦理和小传统伦理不可能固定不变和抱残守缺,而是不断生成、创新和发展的。

(选自《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认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刻意培育的,小传统是自然萌发的。

B. 大传统是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文化的层次高于小传统文化层次。

C. 因为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所以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无法再有机融合。

D. 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所以乡村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大传统”与“小传统”进行对比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从近代之前写到鸦片战争以后论述了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小传统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原因。

D. 文章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说明了小传统伦理与大传统伦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传统伦理包含习俗和仪式文化等,“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

B. 只有对乡村小传统伦理有了充分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挖掘出乡村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使其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

C. 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所以大传统伦理与地方性小传统的结合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

D. 传统是现存的过去,与任何新事物一样也是现在的一部分,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普遍性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与大传统并不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