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概念,作为分析框架,以此来说明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他认为,大传统是指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芽出来的。。”

近代之前,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一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对抗中的一次次失败,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也从自信逐渐转变为自卑。然而,乡村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韧性,即便遭受“革命式”的大规模摧毁,它的生命力依然强盛。

作为小传统的中国乡村道德文化,为什么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因为自然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而以习俗和仪式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缘于小传统伦理“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即便在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活着”的小传统伦理依然还在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某些习俗和习惯一旦确立起来,就会成为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乡村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这也使得大传统伦理与小传统伦理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而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这就为各地方乡村社会充分挖掘自身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强调对乡村小传统伦理的尊重和认同,并不是刻意突出它的特殊性,更不是否定普遍性道德知识这样的大传统伦理,而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大传统伦理中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实现,不可能脱离地方性的道德文化小传统,它们的实现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必然带有各自民族或乡村文化的特色。以习俗、仪式等乡村道德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自由、平等和公正等普遍性道德知识和和价值观,因为传统虽然“是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传统伦理和小传统伦理不可能固定不变和抱残守缺,而是不断生成、创新和发展的。

(选自《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认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刻意培育的,小传统是自然萌发的。

B. 大传统是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大传统文化的层次高于小传统文化层次。

C. 因为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所以以儒家道德文化为核心的大传统伦理与乡村社会的小传统伦理无法再有机融合。

D. 生发于民间的小传统伦理已然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渗透于乡村社会的日常习俗和仪式之中,所以乡村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大传统”与“小传统”进行对比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从近代之前写到鸦片战争以后论述了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

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小传统能够起死回生,在今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原因。

D. 文章第四段紧承第三段,说明了小传统伦理与大传统伦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传统伦理包含习俗和仪式文化等,“活”在民间、“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社会依然发挥着应有的行为规范作用。

B. 只有对乡村小传统伦理有了充分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挖掘出乡村小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性,使其与当代社会的大传统伦理进行有效的结合。

C. 中国的乡村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样的小传统伦理,所以大传统伦理与地方性小传统的结合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普遍适用的实施方案。

D. 传统是现存的过去,与任何新事物一样也是现在的一部分,小传统伦理并不排斥普遍性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与大传统并不矛盾。

 

1.D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A项,“人们普遍认为……”错误,由原文第一节“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分析乡村社会文化时,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两个概念,作为分析框架,以此来说明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可知,应是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观点;B项,“大传统文化的层次高于小传统文化层次”,由原文第一节“以此来说明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他认为,大传统是指上层人士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乡村中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可知,文中并无此意;C项,由原文第二节“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对抗中的一次次失败,国人对自身道德文化传统的评价越来越低,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也从自信逐渐转变为自卑。然而,乡村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韧性,即便遭受‘革命式’的大规模摧毁,它的生命力依然强盛”可知,强加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⑤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金庸先生今年迎来了92岁生日,影视界各位大咖纷纷祝他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B.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王教授谦虚好学,经常就一些新鲜事物向小青年们垂询。

C. 每次我的作品出版后,我都会亲自签上名字赠送给他,请他惠存。

D. 周末,受朋友邀请,我们夫妻光临其新购府第,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虽然刘强东在采访中称自己脸盲,被网友调侃,但是谁也不可否认,这位当初以搅局者身份出现的企业家,如今已经无人不识了。

B. “石济客专”于12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石家庄通达济南所用时间节省了一倍以上,原来最快4小时的路程现只需2小时。

C. 今后,宗教财产继承、使用、占有的法律保护,宗教教职人员权益及社会保障,宗教慈善活动的法律规制等问题,都应按照该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D. 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商务部颁布《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实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年引进片大规模登堂人室,仅12月就有五部进口片上映,毋庸置疑,今年贺岁档的质量将会被大大拉升。

②以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与以苗阜为首的青曲社积不相能,双方网上不断“开撕”,令粉丝们大跌眼镜。

③在我市,懂得礼让斑马线的司机也越来越多,“礼让斑马线”已蔚然成风。

④山东省规模最大、业态最全、体验感最强的地标性城市文化综合体“青岛城市传媒广场”将在西海岸新区粉墨登场。

⑤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江城子》写尽了他与妻子王弗的生死离别之痛,让人不忍卒读。

⑥互联网时代,讯息早已挣破了口耳相传的途径,稍有风吹草动,瞬间便能满城皆知。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对相关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借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B.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早已消歇,王孙自愿长留山中,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归隐之意。

C.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借人们反常心理的描写,表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D.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借用许汜、刘备典故,既表现了不愿贪求个人安逸,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又流露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