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瑱,邠州永寿人。瑱略知书,尚名节,崖然有大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瑱,邠州永寿人。瑱略知书,尚名节,崖然有大志。天宝初,诏举智谋果决、才堪统众者,拾遗张镐荐瑱能断大事,有御侮才,櫂颍川太守。会母丧免,以孝闻。安禄山反,张珀荐之,拜汝南太守,未行,改颍川。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两京平,封颖国公,食二百户。上元二年春,破史思明余党于鲁山,俘贼渠,斩首万级,以功除襄州节度使。明年,诏瑱还。瑱安襄州,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至邓,复诏归镇。肃宗闻其谋,恶之。王仲昇言“瑱得士心,不可以留”,乃改六州节度。俄而仲昇与贼战申州,为贼禽。初,仲昇被围,瑱顾望不即救。及师出,仲昇已没。行军司马裴茂表其状,且言:“瑱善谋而勇,恐后难制,即除之,可一战禽也。”帝颇谓然,遂改瑱十五州节度以宠之,阴夺其权。瑱惧,又讽众固留。代宗立,密诏茂图之。茂自均州率众浮汉下。会日入,候者白瑱,瑱与帐下谋,其副薛南阳曰: “公奉诏留镇,而茂以兵胁代,是无名也。茂智勇非公敌,而众心不附。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若须明,则破之必矣。”明日,茂督军五千阵谷水北,瑱以兵迎之。薛南阳曰:“请公勒兵勿战。”乃以三百骑为奇兵,出其背夹击之。茂众几尽,茂脱身走,至申口,禽之,送京师。瑱因入朝谢罪,拜兵部尚书。是时,王仲昇归,诬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及鄠,赐死,籍其家。后帝悟,追复官爵。

(节选自《新唐史·来瑱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B. 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C. 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D. 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始于秦始皇,是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B. 会母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称丁母忧;遭逢父亲去世,称丁父忧。

C. 食二百户,指君主赏赐来瑱二百户的封地,也称食邑,它往往可世袭。

D. 兵部,六部之一,其主要职能是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瑱为人所重,多次被人举荐。他先是被认为能决断大事、有抵御外敌入侵的才能而被张镐推荐,提拔为颍川太守;后又被张垧推荐,任命为汝南太守。

B. 来瑱善于作战,立下卓著战功。在坚守颍川的战斗中,他准备充分,不为降将所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后又击败史思明余部,斩首万级,凭功得到晋升。

C. 来瑱与帝有隙,遭受皇上打压。他被唐肃宗厌恶,改任十五州节度使,但没有就任;唐代宗登基后,被唐代宗命人攻打,他反败为胜,更加触怒了代宗。

D. 来瑱受人诬陷,被贬官职赐死。他被王仲昇诬陷,被贬为播川县尉,又在鄠县被赐死,家产也被抄没。后来皇帝醒悟过来,追赠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瑱安襄州,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

(2)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若须明,则破之必矣。

 

1.B 2.A 3.C 4.(1)来瑱习惯了襄州 ,士人也喜欢他的治理方法,因此他暗示大家挽留自己,在外却装着要上路的样子给人们看。 (2)他如果趁我们没有防备,在夜间放火进攻,确实可担忧。如果等到天亮,就一定能打败他。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判断句,“也”放到句尾;“瑱”作后句的主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杨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神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堍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注意教育基地?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馆中普遍存在。有的 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 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増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 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 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 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精神、了解爱国人物和亊例,只有少数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D. 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可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 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参观人数越多,基地的影响力可能越大。

C. 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失去了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D. 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E. 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人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3.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狐狸

刘平

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 一闪就不见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 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

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

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 ”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

上午的夭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

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 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只漂亮的红狐狸。

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 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社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狃眼睛就发绿,他要社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

社子爷狠狠他剐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

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

“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

“你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

“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

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

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

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

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

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

午饭,杠子爷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

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

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

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

―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

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

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狗东西了!”

杠子爷说:“啥?”

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 ”

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丨”

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 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

只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

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別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B. 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

C.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

D. 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

2.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 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 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 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 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 是小说。

D. 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 笫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 文章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 文章观点鮮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 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 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 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查看答案

2017年已经过去了。这一年,数不胜数的热词、流行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带一路、共享单车、人工智能、工匠精神、中国“天眼”、天舟一号、海水稻、塞罕坝、战狼2、甲骨文、怼、“人设”崩塌等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词语不仅是2017年度的一个缩影,而且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心态多元、多彩的视角和变化。

请从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流行语谈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家       山

踏遍中华窺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一一题记

① 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溫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阁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紅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阁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阁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 “阁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 “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阁。“医巫阁”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阁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半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阁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凤夙盛耶律信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阁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見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宵衣旰食: 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 搬了个道岔: 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 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陶然忘机: 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己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

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 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

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回答。

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6.《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

提示:

①未庄与阿Q( 《呐喊》           ②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③白公馆与小萝卜头(《红岩》)     ④茶峒与翠翠(《边城》)

⑤黄原与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  ⑥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⑦北平与祁瑞宣( 《四世同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