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 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 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

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 道。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

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 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 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讨生活。

C. 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 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 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 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 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子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 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 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 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1.C 2.B 3.D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A. 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B. 孔子不但要弟子用言语讨伐冉有,也抨击了西周的统治是“苛政猛于虎”。

C. 有若建议哀公实行“彻”制,减轻赋税,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D. 有若的主张,是儒家以民为本,富民思想的体现,要藏富于民,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临江仙  冯延已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 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①“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一晌: 很短的时间。

A.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表达了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

C.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D. 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

B. 未之有也

C.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 道之以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