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信息智能化时代,传统书信日渐式微,慢慢淡出...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信息智能化时代,传统书信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2016年3月,“家书与档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2017年3月,人民网启动了“书信中国”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

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鸿雁不再,传书鲜有 致华夏儿女: 曾记否,龙女传书,缔造羡世姻缘;鸿雁往返,传递殷切期盼;驿站繁喧,接纳劳苦信使?那些书信往返,诗意绵绵 的时光已远逝,我们迎来了科技发达信息通达的年代,从此 传统书信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这文明发展的进程里,我们 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传统书信作为几千年来联系往来的载体,已渐被电子邮件,QQ 等科技时代的宠儿所替代。小学教育里关于书信写 作这重要的一课,也渐渐被淡化。理由是现在通信发达,交 流便捷,书信无足轻重。悲乎!社会的进步功利了人心,使生活物质化程度攀升,而精神的黑洞不断扩张,敢问我们华 夏儿女,那奢华的物质,真的能填补你们精神的空虚吗?从 形形色色的“电影综合症”、“手机综合症”里我们就能窥出一 斑。这些先进的东西是让我们交往便捷了,可也让我们忙起 来了,频繁的来电、短信,满满的邮箱,这所有的一切,都 排挤了我们精神放松的时间。而书信则不同。 闲适的午后品一盏香茗,在雪白的信笺上留下墨影,将混合着茶香记录着心情的信投入信箱,然后依旧闲适的生活,并在闲适中多出一分期盼,期盼他是否收到我的来信;多一 分想象,想象他收到信的表情心绪;多一分急切,急切地每 天查看信箱等回信。传统书信,她这么优雅,从容,她怀有 千年的风度,经历万世沧桑后的从容,她那么诗意地活着, 活在我们遗忘了的角落。而被现代化的快节奏操纵着的我 们,是否想过在这鸿雁不再、传书鲜有的时代里将那远去的 鸿雁唤回,停下匆匆的脚步,过一回诗意的人生? 归来吧,鸿雁!我们需要你,中华民族需要你,这个古老的民族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但那千年沉淀的优雅从容不能没 有你。华夏儿女们,你们难道从未想过那远去的闲适?你们 难道不艳羡从那实在的手可触摸的书信中读到自己的过去 的感慨?你们难道可以看着鸿雁悲鸣、传书鲜有而无动于 衷?我知道你们不会的,拿起你们手中的笔,书写一封饱含历史古韵的书信吧。 此致 敬礼! 高三学子 2018.1.23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主要围绕“书信”,从内容的上可以看出“信息智能化时代,传统书信日渐式微”意思是说“书信”在人们生活中淡出,“书信中国”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家书与档案学术研讨会”意思是明确书信的传承,总体上看是说“书信这类传统的东西面对现实的冲击,应该如何的传承”问题,由此可以谈论“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行文中注意注意辩证的分析“传统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方面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②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本学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③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車,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則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圏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节选自《江南的冬景》)

1.第②段中“清福”具体指什么?

2.如何理解“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3.结合文本,分析这几段文字景物描写的特色。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像山那样思考》选自《_______》,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生态学家。

(2)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唐代_______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如超出4句,则取前4句评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嵌在新诗和旧体诗之间的“凝视”

杨绣丽

应该有一个湖泊,这座湖泊可以称为“凝视”。

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或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拉康则认为在诗歌中我们的词语将受到万物的影响,他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在我们的哲学系统中,这种凝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的血液里。

在这些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文学的“凝视”包含了三个层面:视力、视角和视野。视力代表天赋、才华,视角是生活经验带来的条件反射,视野则是最高层次的境界,体现情怀。天才诗人具有独特的视力,诗句奇特而充满想象;至于视角,每个人人生经历不同,观照事物角度也不同。而旧体诗中最为重要的凝视,以其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产生出一张人文情怀的事业,这可以说是旧体诗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

新诗作为中国文学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树木,无疑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疑视般的照耀或者说是浇灌。有趣的是,西方现代诗坛中很多大人物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穿越千年风云的“凝视”,像英美诗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庞德就对中国旧体诗推崇有加。

但是,我们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诗歌,应该说越来越缺少凝视,既缺少对万物的凝视、对心灵的凝视,也缺少对古典诗的凝视。我们有很多还值得一读的新诗,体现的主要还是视角的个人化、差异感。但在情怀的挖掘和追寻中,众多的新诗丧失了旧体诗那种风骨,而风骨往往就是普世的情怀。譬如说城市诗。其实古人中有很好的城市诗作,像辛弃疾的《青玉案》,不只关注城市元宵夜,更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落寞和追求中树立了情怀,孕育出风骨。而我们今天很多城市诗,只呈现了万物生长的表面,却很难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所以新诗的视野,还是要向古人学习,向旧体诗学习。

我想,新诗必须而且永远会从古诗中获得古典的“凝视”。当新诗勇于接受旧体诗的“凝视”,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影响,我们的诗歌之路一定会开开拓得更深,我们的心灵湖泊一定会来得更为广阔而辽远……

(《博览群书》2017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凝视”相关阐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萨特认为,“他人的凝视带来羞耻与骄傲,并呈现出凝视对面的我本身,使我有了生命”,他强调了“凝视”对自我的重要性。

B. 拉康说,“通过凝视,我进入了光,我接受的正是来自凝视的影响”,他认为诗歌语言将受到“光”的凝视,受到万物的影响。

C. 在中国古典诗歌系统中,“凝视”是指万物的秉性流淌在诗歌的血液中,从而使得诗人和读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 文学的“凝视”包含了视力、视角和视野三个层面,视力只为天才所有,视角关乎经历,视野关乎情怀。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持久关注,格物致知,深入物理”,体现了诗歌流动不息的古典风骨和人文情怀,是旧体诗中最重要的“凝视”。

B. 中国新诗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凝视”,西方很多现代诗人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凝视”,这说明“凝视”可以跨时跨域发生。

C. 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一读的新诗的,比如有些城市诗,因着它们个人化的视角和普世情怀,在众多无风骨的网络诗中独树一帜。

D. 将中国诗歌之路开拓得更深更广,重要的途径是自觉接受古典诗光辉的照耀,穿透现实的薄膜,深入到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六国论》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贏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 不赂秦                    义:坚守正义

C.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D. 刺客不行                    不行:不用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至丹荆卿为计

A. 洎牧谗诛    B.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 趋于亡    D. 天下之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借议论六国破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B. 第二段以“呜呼”感叹起笔,承接上文进一步反面假设,深入论证了观点。

C. 作者把“不赂者”分为两种:一种与秦而不助他国,如燕;一种抗秦不赂秦,如齐赵。

D. 本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