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读燕南园 戴建华 燕南园是个地方,可以读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读燕南园

戴建华

燕南园是个地方,可以读么?

友人初到京华,想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北京特别的地方特别多,但都特别花钱,因而实际上就失去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忐忑不安地陪她去燕南园。谁知一发而不可收,一而再再而三地乘月夜访。不是游览,也不是品赏,而是读。燕南园犹如一本上好的书,可以反复地读,每 次读都能兴味盎然。

燕南园座落在燕园(北京大学)西南角,并不太大。只有十几栋楼房错落地摆在林荫中。树是普通的松柏和国槐,还有半株已然枯死。树荫下有丛生的杂草,中间零星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林间小路不很轩敞,倒还干净;房子虽是青砖旧瓦,但并没有古色和古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在这林间小路上漫步,分明能呼吸到一种气氛,一种特别的不同凡俗的令人肃然的气氛。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你不敢大声地在这里说话,只有默然。现在的北大早已现代得可以,未名湖畔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亲密得旁若无人,但没有人有勇气踏进这空旷疏朗又密树浓荫的燕南园,哪怕只是肩比肩手拉手而已。燕南园虽有一道石砌的围墙,但四边有门并无人把守,连一块木栅栏也没有。维护着这里一片宁静的力量,全部来自于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

北大燕南园住着一些“国宝”级的专家学者。

随手指点,我低声向友人叙说。你看,这个院子里有三棵松树。什么?只有两棵?不,是三棵,有一棵小些的,在院墙边。这就是“三松堂”,大哲学家冯芝生(友兰)先生最后是在这里写完那部皇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你回头看,对面这座房子别看它普通,这是语言学大师王了一(力)先生生前的住所。还有那西北角的那栋房子怎样?太陈旧了,一点也不美观是吧?而这里曾经是美学的渊薮,美学大师来光潜先生生前住在那里……他们都是学术巨擘,著作等身,但也都饱经沧桑。比如王力先生,在“文革”最黑暗的日子里,稍见光明就在燕南园里偷偷地写书。他曾伤感地对夫人说过,这些书稿只能作为遗稿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黄昏时刻还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冯友兰先生是在差不多失明而又失聪的困境中写完他最 后的作品的。了一先生和芝生先生还都把稿费数万元捐献给学校,作为奖励学术和学生的基金。我想起了《易经》上的两句话,或者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走出燕南园,乘兴到整个燕园去匙。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朗润园。突然,我的眼睛一亮,那不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出来了吗?他华发雪巅,在家人的搀扶下,到湖沟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我想上前打个招呼问个好儿,但又犹豫徘徊,好去打搅他么?友人怂恿我,说老人说不定正想和一个年轻人聊聊。我站在那儿,悄悄地看着老人足足有一刻钟,最后还是悄悄地走开。我想,尊敬、爱戴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老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破坏他难得的宁静。但毕竟是遗憾,只得默默地选上一块离季先生不远的石头,兀坐良久……

我想对友人说,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那儿还有一些健在而年事已高的学者在默默地耕耘,不要去打搅他们。我在心里说着他们的名字,陈岱孙、张岱年、汤一介……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

燕南园,你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还要来读你。

(选自《书城》杂志1996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绘了燕南园环境的普通、落破甚至荒凉,旨在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尊严和敬畏。

B. 住在燕南园的专家学者是燕南园历史和精神的代表,也是吸引作者“还要来读”的重要原因。

C. 作者描写了在朗润园邂逅季羡林先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自己未能与季老交流而遗憾良久。

D. 文章行文高妙,结构严谨。首尾部分,一问引兴趣,一答显真情;中间是“读”园的内容。

2.文章倒数第3段的情节设置,你认为有无必要?请简要说明。

3.文章标题为“读读燕南园”,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燕南园“读”到了什么。

 

1.A 2.有必要。对季羡林先生的态度正好和下文不要打扰那些年事已高的学者相符合,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作者对这些老学者的尊敬、爱戴。此段是作者行读燕南园情节的自然延续,没有偏离文章的主题。 无必要。此情节偏离了文题的范围。此段作者已经走出燕南园,季羡林先生也不是在燕南园中活动。对季羡林先生的态度和下文对尚存老学者的态度重复。 3.①造访者需要用内在的尊严和敬畏来维护燕南园的宁静。②以“国宝”级专家为代表的燕南园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③对燕南园专家的尊敬、爱戴,就是不要去破坏他们的宁静和耕耘。④对燕南园前途命运的担忧。读者可以从“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和“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看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A项,首先,文章描绘燕南园环境的这般,有其客观性的一面,目的并非是为了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和内在的尊严、敬畏。其次,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是“维护着这里(燕南园)一片宁静的力量”,与作者描绘的燕南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位于中国北部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的类型是欧亚大陆所有文明中最为与众不同的。直到现在,中国文明仍旧是独特的、惟一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性。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因巨大的山脉、沙漠和大草原而与大陆的其他部分相分隔。中国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冰冻的西伯利亚干草原。

中国在地理上虽然比较封闭,但也没有完全与外界相隔绝。早期商朝文明之所以会出现在黄河流域北部,就因为那个地区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同时受到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来自东边的农耕民族以及来自南方的森林居民的影响。甚至遥远的中东也在中国北部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建立商朝的入侵者学习和掌握了中东人发明的种植小麦、冶铸青铜武器和制造马拉战车的技术。运用这些技术,这些入侵者征服了散布在中国北部的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发生在以后许多入侵者身上的事,也发生在商朝入侵者身上。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商朝人被同化,所以,普通老百姓依然保持中国特色。尽管来自中东的大麦、小麦、绵羊、牛、马、青铜和轮子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但这些新奇事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虽然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中国文明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今天,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

中国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独特的。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也是唯一不用动物乳汁和乳制品供人们普遍食用的重要文明。另外,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这一习俗反映了在中国社会中起主要传统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国家或教会。

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释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都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是当时是占扑吉凶祸福用的——这也是中国人人的一个独特习俗。这些甲骨都被小心滴埋藏起来,因而其中许多能幸存下来,不进揭示了商朝的文字,并使我们能够了解商朝人日常生活的许多场景。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欧亚大陆东端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朝文明与欧亚所有文明与众不同的文明类型。

B. 普通老百姓依然保持中国特色,是因为来自中东的新奇事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

C. 家庭而非个人、国家或教会在中国社会起主要作用,这是中国文明最古老的表现。

D. 现代中国人能读通商朝的复杂的表意文字,这能够反映出中国文明不间断地延续下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直接指出商朝文明与众不同的特性,并阐述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B. 文章第二、三段介绍商朝文明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仍不间断延续下来的情况。

C. 文章第四、五段从姓名习俗和商朝文字两方面阐释商朝文明与众不同的原因。

D. 文章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分析了商朝文明的独特类型,结构严谨,说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中国在地理上比较开放,中国文明可能就会与其他文明有更多的共同性

B. 汇集各种文化、受到多个民族影响的黄河流域北部,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C. 现在人们普遍食用动物乳汁和乳制品,说明中国文明已经不再最具独特性。

D. 中东人如能释读他们祖先的文字,就能了解到他们先人的一些日常生活情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拨,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给予你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帮助,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感激过吗?

请以“让感激之情挂满生命的枝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面是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介绍梁启超的一段话:

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试分析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连用,在此句中表达效果上的妙处5分)

 

查看答案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 “ 二十四史 ” 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 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 “ 正史 ” 。

③ 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 对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阅读上面的文字,提取信息给“二十四史”气下定义。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将下面句子排成内容连贯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①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 ③②⑤④①    B. ⑤④①③②    C. ⑤①③②④    D. ③②④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