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在路上,我们辨别善恶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在路上,我们辨别善恶美丑;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路上 风,呼啸着迎面扑来,顿时眼前一片浑黄,沙子迷了眼睛,树叶跟着风哗哗作响。安定后,又是可怕的寂静。这条路,很长很长,走了许久许久还看不到它的尽头,向前看仍是一片迷茫;这条路太难太难,我走得又太累太累。 我揉了揉眼睛,抖了抖身体,继续向前走。地上的石头弄得我脚痛,于是我坐在路旁的草上,背倚着树,头仰向天,闭上眼,休憩一下。突然,身后袭来一阵风,地上的落叶夹杂着细沙砸在我身上。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回过头来,好好看看你所走过的路,想想那些困难的经历,这样才能走好这条路。”我睁开了双眼,正要往后看,前方一个强有力的声音把我拽了回来:“不!你要向前看,眼睛永远直视路的前方,别把头扭回去想那些已化作烟云的经历,只有一心一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走好这条路。” “是吗?”我在心里问自己。那个苍老的声音又传来,“向后看,这样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走好前面路,一味地冲向前方,而不知回头看,是会摔跟头的,会受到更多的伤害。那无异于一头被红色冲昏了头的牛!” “向前!向前!前面才是你要走的路!与其向后回首那些伤痛,不如放下包袱,轻松上路,纵使有千难万险,闯一闯,又如何?”那个有力的声音似乎有些激昂,有些期待。 我,应该听谁的?“向前走!”“向后看!”两个声音争执着,后面的声音虽苍老,但很坚定,前面的声音有力而又振奋人心。天色被它们争得越来越暗,最后黑得看不见任何东西。黑色无边无际,而且越远处越黑,争吵仍在继续,我猛地站起来,喧闹声戛然而止,只留下一片寂静的黑色,真的是什么声音也没有,像是重要时刻来临之前的那种寂静。我又轻轻坐下,将头靠在双臂上,静静地思考,跟这寂静的黑一样寂静。 我,该怎么办? 清晨的风吹散了黑暗,我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喘了口气,坚定地看了看前方,依然是无尽头,然后脚跟轻轻转了一百八十度,我看到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有我过去所经历的磕磕绊绊,我看清了,看清我的跌倒、失败、痛苦,我看着镜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闭上眼睛转向前方,睁开眼睛,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每走一步,我都忘记那些痛苦与失意,铭记那些教训与经验,而这时我一直向着前方,目不转睛。 一夜的思考,我明白了,既要回首过去,回首过去才能获得经验;又要远望前方,远望前方才能有生活的动力。 太阳出来了,我更坚定地向前走去。这条路,我一定会走好!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在路上”,是一个动宾短语,重心应该放到“在”上,即灵魂、精神的“在线”。 因材料的多角度,立意就呈现出多样性:或“欣赏春夏秋冬”,或“辨别善恶美丑”,或“品味酸甜苦辣”,或“抒发喜怒哀乐”,或兼而言之。“在”是一个“过程”,或体现在对“春夏秋冬”人、事、景、物的“欣赏”上,或体现在对“善恶美丑”人、事、景、物的“辨别”上,或体现在对人、事、景、物“酸甜苦辣”的“品味”上,或体现在对人、事、景、物“喜怒哀乐”的“抒发”上。只要就此归结于动态的过程,都是合理的,都应该认可。从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时叙写的故事层次感要强,结构要巧妙;描写细致,给人以清新美妙之感;或者思想发掘有独到之处,给人以深刻之感。行文中只讲述一个故事,重“路上”的人、事、景、物的叙写,忽略“过程”的“欣赏”、“辨别”、“品味”或“抒发”或只叙写一个故事,最后才点出要“欣赏”、“辨别”、“品味”或“抒发”,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均为偏离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但是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丰富的情感、发达的想象和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一个人的生命空间往往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⑧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地把一批优秀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选择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种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平庸,实际上就是看教育中人的存在或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广延性、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世俗化的、基于功利的评价。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二,有删改)

1.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2.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3.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些鸟会认人

刘亮程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那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那些树枝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全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从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窠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下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蚁活活拖走。碰巧被我们收工放学回来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

⑤一般来说爬树都是我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有点怕惹它们了。一次是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原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鸟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直了,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来,再别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窠上,四弟拿一根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

⑦除了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窠。好像也从不把黄沙梁当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

⑧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

⑨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

⑩我觉得它们像一些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乘人不注意飞下来叼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飞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下了。刚才我又看见它,站在白母羊背上捡草籽吃。

鸟是认人呢。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就看见我们家树上几只鸟。也不知道它们跑那么远去干啥。是跟着牛车去的,还是在滩里碰上了。它们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禾上,一直乘着牛车回到家。

1.简要概括文中那些鸟“会认人”的过程。

2.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3.文中叙写喜鹊等其它鸟类有什么用意?

4.文章写人与鸟的关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   (荀子《劝学》)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3)人间如梦,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元嘉草草,____,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吾师道也,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各题。

游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1.赏析“饥马嗅枯丛”一句的表达效果。

2.诗歌后四句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等结谋。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

B. 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

C. 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讨伐马超,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

D. 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

(2)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