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观念里,“中国...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但美国的一些媒体近日推出,“中国制造“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②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近来,新版“阿法狗”横扫当今棋坛顶尖棋手。但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威胁、取代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过早。

⑤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⑥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不言愁。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运行轨迹。有人热衷于独占鳌头,一枝独秀;亦有人倾心隐于花丛,如坐春风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本句“中国制造”与过去相比,(多用于否定式)使用正确。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是贬义词,此处使用不恰当,与“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语境不合。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此句将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比作清规戒律,感情色彩不符,此处使用不恰当。 失之偏颇:在公正与不公正方面有失误,即不公正。本句意思是说但凭借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这是不公正的,使用正确。 戮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符合“只要上下一致”语境,使用正确。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此处“隐于花丛”语境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其中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

(2)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两个对仗工整,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______”,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热五首(其一)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注:戴复古(16717-?)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 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

B. 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

C. 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 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

D. “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

E. 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道,徒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款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汉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顾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日: 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升》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蕢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襄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节选自《四库全书》。

注:①馘(guò) :割下的左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功。②阃(kǔn) 寄:戍边将领。③裒(pòu) :收集、聚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B.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C.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D.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锦衣经历:锦衣卫经历官。经历,官名,掌文案,正八品。

B. 什:《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 以十篇诗编为一卷,叫做“什”。后代用以泛指诗篇或文卷。

C. 荐绅:又作搢绅、缙绅。原意思是插笏于带,旧时宦官的装束,专用为宦官的代称。

D. 采风: 古代统治者派人到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考察民情的一种举措。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简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 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 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 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故之后

韩少功

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12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出人意料。

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着。

“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太……”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你还不知道他们?”

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村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切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村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

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又能说什么?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

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

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老人还由他们养,妻子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

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上吊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2015年第9期《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中的两个“事实”含义相同,均指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即供电公司不应承担事故责任。

B. 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

C. 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标题,又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D. “我”在小说中起着故事见证者、讲述人和评论员的作用。通过“我”的视角可以观察、思考法纪人生和民族心理。

2.“乡长”是小说中唯一用墨较多的人物形象。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的?

3.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请谈谈这样写的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目标、准则与过程

“和谐”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它也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大至于天、地、人的和谐,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不同的文明类型之间的和谐,还有社会生活各部分、各领域的和谐,等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可以小到人的生活方式、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说,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的和谐,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的和谐,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和谐,等等。所以,应该是整个人的生存状态都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和谐作为原则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落实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它的含义、它的体现是很具体的。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我们应该有那种消遣性、娱乐性的文化消费,但是同时也应该培养一种冥想的、非一次性的文化欣赏和文化趣味。再比如,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体现在财政拨款上,难道还不具体? 所以,具体到各个领域里面,和谐是很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因此,和谐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准则,当然也是一个过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整个世界都承认的,我们也亲身感受得到。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假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不和谐” 或者“不够和谐”,比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还可以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和谐,比如说人的各种需求之间的不和谐,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当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总之,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缺乏和谐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我们在现代化初期强调的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四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目标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这在现代化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毕竟是最迫切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连经济的现代化也无法搞好。

(选自《学习时报》407期陶东风《和谐的文化哲学意蕴》,有删改)

1.下列对“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谐”这个概念其实可大可小,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目标。和谐合乎人的本性。

B. 独自一人,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和谐体现在你的业余生活和你的职业生活之间,你的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之间,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等等。

C. 和谐作为原则比较抽象。比如我们拿个人来讲,我们的需求之间的不同层次要有一种和谐,一方面我要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悠闲、高质量的休闲活动。

D. 地方政府在规划自己地方的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和环境的和谐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和谐问题,都会具体地体现在财政拨款上。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其中问题也很多,也就是说还有较多的“不和谐”或者“不够和谐”。

B.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的所谓“幸福指数”的增长之间的不和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增长之间的不和谐。

C. 现在社会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缺乏和谐。其原因是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观念上的不均衡和实践上的不均衡。

D. 在一个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国家,物质的现代化毕竟是最迫切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现代化初期,目标只能集中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人对自然的征服。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应该都追求和谐,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和谐原则可以应用在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B. 地方政府在处理诸如工业化和环境的问题、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问题的时候,应把和谐 作 为一个准则。

C. 解决物质的欲望和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之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初衷。

D.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停留在器物层面就不行了,社会文化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现代化滞后所造成的后果会越来越突出,若不解决,最终也无法搞好经济的现代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