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

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我国各级各类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很多,如:传统戏曲(京剧、豫剧、越剧、昆曲等〕、民间舞蹈(藏族舞、新疆舞、朝鲜舞、 蒙古舞等)、传统音乐游戏(对联、相声、古琴艺术、皮影戏等)、传统手工艺(宣纸、年画、剪纸、空竹等)……请就你熟悉或关注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保护昆曲瑰宝艺术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昆曲被誉为“ 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昆曲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昆曲的保护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戏剧的重视,更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发展。然而新时期的昆曲正逐步失去生命力,无法与变化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缺乏时代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增强其适应力,通过创新实现其功能的转化与发展,使其成为创造性的文化资源,同时融入现代文化体系之中,成为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灌注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有效保护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种。 首先重视昆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戏剧艺术珍品“ 昆曲”,从清中叶后开始衰落,追踪其主要原因在于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难以争得观众,演出次数骤减,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从内部因素来看。昆曲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待遇低,年轻人缺乏热情。编剧人才缺乏,难以担负创作重任。传统剧目流失。由于昆曲市场小,演出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各院团采取减少演出次数来维护经营,最终造成缺乏观众的恶性循环。 从外部因素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这使得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昆曲宣传力度弱,缺乏新闻、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 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 那么,如何保护与开发昆曲? 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 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咨询机构,争取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此外,对于政府权限的模糊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的反馈和问责机制,将政府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政府的保护职能。走产业化道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昆曲内容制作旅游商品( 如制作纪念邮册等) ,开展昆曲文化节,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产业化道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并发扬光大,可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 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挖掘传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在昆曲的建设上,一方面对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不断丰富昆曲剧目。 将昆曲与现在的旅游活动相结合是发展昆曲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由民众创造、使用和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民间性决定了其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保护昆曲需要对昆曲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互动性。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性的材料作文。写作前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内容,明确写作的范围、方向及其他要求。本次材料主要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先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涵的类别。要求考生就自己熟悉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考生千万不要看到这个名词,就被吓住了,觉得自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一直存在着。考生可结合材料提供的具体示例思考自己对哪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熟悉,认识相对深刻,然后确定写作的方向。写作时要摆明其现状,是处于繁荣时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还是处于衰落期。还要分析原因,分析原因时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可以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谈。分析时要有的放矢,抓住问题的要害,分析到位,表达清晰。对于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认知。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要不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其发展,如果需要,哪些部门哪些人,需要做什么,尽可能罗列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对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

②《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一定会带给你诸多的人生启迪。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她)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③《论语》中有很多内容谈及学习问题,请试举两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钩新月天如水

(1)桐乡石门镇,缘缘堂。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见 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 一些声音和画面——春 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晚 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秋夜各个房内亮着 夜读的灯;冬天炭炉上的普洱茶,廊下的一堆芋头,屋角的两瓮新米酒,火炉上烘着的年糕, 都散发着袅袅香气……我听见他的笑声混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如同大提琴混在童声合唱里。 忽然,笑声听起来有点吃力,是他在太阳底下吃冬舂米饭出汗解了衣裳,正从秋千上抱下老 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队趴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丐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切因缘,造就了他“风光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7)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叶圣陶说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郑振铎说自己为丰子恺所“征服”。第一次见面,“他的面貌清秀而恳挚,他的态度很谦恭,却不会说什么客套 话”。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 和气的风度……而事情都不比旁人做得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8)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娃娃捉迷藏,燕子做 窝,蚂蚁搬家,孩童用两个蒲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9)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钓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沽,平和,澄静,深邃,阔远。

(10)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 叔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 供桌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 里,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 天,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 砖木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1)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 福,其实以此为极!” “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 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现在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足使我憧憬”。除了偶尔往返于沪杭 等地,他大部分时间都与全家老小住在缘缘堂,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神奇的小院见证了天 真如孩童、深邃如老者的一代大师生命里最幸福的时光。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短短五年后, 幸福和缘缘堂一起,在日寇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12)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是抗战时期丰子恺一家辗转逃难于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 川等地的写照,而一个个噩耗追随着他的脚步接踵而至——1938年1月,他在江西逃难时, “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1942年他在重庆避难时,“慈父”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战争结束 的次年,战乱中一直与他通信在精神上支撑着他的夏丐尊辞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3)文革中,他因散文《阿咪》获罪,一家人住的日月楼被安置进了四五家人,丰子恺只 得睡在连接阳台的走廊上,用棕绷搭个小床,棕绷太短,便在脚那头放个凳子,蜷缩着睡。小 床边摆一张小方桌,就是他的书桌。无数个不眠之夜,唯有一钩新月静静陪伴二由蜷缩的身 影。如此境地,他却说“天于我,相当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着对苍生的大爱,他完成了 弘一法师的遗愿、师生间灵魂的相约——《护生画集》。

(14)“我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 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孩子们呢 ……弄得像机器人一样。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而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

(15)时光隧道里传来了他的话,振聋发聩。

(选自苏沧桑同名散文,有删改)

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光风雾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文中指开阔、复杂、多变的性格。“霁”读 “qí”。

B. 针砭时弊: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砭”读“biān”。

C. 辗转:反复不定,翻来覆去的样子。“转”读“zhuǎn”。

D. 蜷缩:身躯蜷曲紧缩。“蜷”读“quán”。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缘缘堂是丰子恺最喜爱的居所,在这里有他快乐的时光,而日月楼则是他的伤心之所,文革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无法释怀。

B. 丰子恺在缘缘堂的生活是幸福的,五年间他完成了近二十部著作,然而缘缘堂被毁、 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和两位尊师相继辞世,让他感到很无助。

C.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描绘丰子恺的生活场景,叙述丰子恺的人生经历,自由直接,像是 与读者面对面的叙谈,仿佛亲眼所见。

D. 文章的语言简洁干净,朴实无雕琢,将丰子恺的多彩人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 表达了对丰子恺的敬仰之情。

3.解释画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①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②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

4.文中插入挚友们对丰子恺的评价,有何作用?

5.这篇怀人散文是从哪些方面组织材料记述画家丰子恺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语句。

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⑥我决起而飞,______。(庄子《逍遥游》)

⑦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⑧群臣吏民,______,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那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闪犯。②玄鬂:指蝉。古代妇女的鬂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听着蝉在秋日里长吟,狱中的诗人更加深深挂念自己的朋友了。

B.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那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C. 颈联写秋蝉处境艰难,言自己所处政治环境恶劣,仕途多舛,言论受到压抑。

D. 尾联写没有人相信秋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也没有人相信诗人,肯为他雪冤。

2.下列诗句采用的手法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绥,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 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近知远,以今知 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 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 断,不期乎馍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骐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堂下之阴        审:审察

B. 使人先澭水        表:做标记

C. 相反也          务:追求

D. 从其所者人水求之  契:符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或益          向寿民

B. 近知远        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 知天下之寒士    剑不行

D. 契其舟          其子岂善游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B.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人们期望好剑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就是我掉下去的宝剑

D.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②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王之法不可用,一是为先王之法变了样,二是因为先王之法过时了。

B. 制定法律,要依靠道家学派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以远知近,以今知古。

C. 古代七十一位帝王,都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法律的。

D. 本文观点鲜明,论述逻辑严谨,破立结合,反映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6.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中讲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请分析三个故事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