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心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词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注意题目,观点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梦,个人的家族的国家的长大以后才知道梦里装着的是对未来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请以“拾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拾梦 有人说:“我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人说:”我不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我只想坐在自行车上笑。“ 我是后者。 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但投入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扬起一圈圈的涟漪,那是它走过的痕迹; 山崖的枫树傲然挺立,但吹起一股小小的清风就会带走一片片的落叶,那是它带去的回忆; 路边的野花开得绚烂,但伸出一只小小的玉手就会摘取一片片的花瓣,那是人带来的恶作剧。 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想要留住,却终究是留不住。殊不知,放开,亦是一种获得。 湖水难清,枫树难静,野花难存,我的生活也难以平静。 于是,我拾起一只梦的画笔,勾勒出梦的痕迹。梦里有你,梦里有我;梦里有笑,梦里有泪;梦里有苦,梦里有甜;梦里……梦里……梦里寻你,寻你葬花树下的痕迹;梦里,梦里听你,听你吟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梦里,梦里追你,想挽留你的含恨归去……黛玉啊,终究是解不开心中的结,迈不开释怀的步。梦里……梦里……梦里找你,找你无字之碑的立地;梦里,梦里见你见你用‘狐媚偏能惑主’开创贞观之治;梦里,梦里赞你,赞你令天下男儿为之胆寒的魄气……武则天啊,你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更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好皇帝!你实现了多少女子不能实现的梦想?你迈出了多少女子不敢也不会迈出的一步? 我梦见李清照。那是个宋朝的女子,从【如梦令】到【武陵春】再到【声声慢】,你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再不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亦不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愁,那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奈。你经历了太多太多:丈夫的永久离去,国家的四分五裂……你的心,如何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你一定希望那一切都是一场梦吧,快乐也好,忧愁也罢,如果是梦的话,一切等醒来就会不复存在了。梦,易碎;梦醒,一切不过一场梦,一场空……梦了,碎了…… 【解析】试题分析: 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不了解引诗的背景,也可以从提示语中得知元诗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请注意“应该”二字!也就是说两则材料无非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而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正是作文立意的正确指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为推进经典作品的阅读,学校举办了以“阅读·心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推荐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边城》《呐喊》等书目。活动中,有的同学阅读经典作品有困难,“死活读不下去”请你以书目中的一部分作品为例,为这些同学提供阅读帮助,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活动组织者建立了“共读”微信群,要求分工合作,每天上传经典作品的一个章节的朗读录音,请你对这个活动设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活动组织者举行以“读你”为题的诗文化比赛,请你以书目作品中某个人物为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①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②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③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④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⑤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⑥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⑦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

(取材于迟子建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tiè)    B. (shì)    C. (rěn)    D. (zhù)立

2.本文中提到很多与鲁迅小说集《呐喊》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纬甫是小说集《呐喊》中《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文中内容指的是小说中他同“我”在酒楼上不期而遇,旧友相聚,互通长短的情景。

B. “看社戏”“偷豆煮”“老旦唱戏”等内容都是《呐喊》中《社戏》里的情节,“它们”描写了乡村少年夏天的生活,充满自由的童趣。

C. 单四嫂子是小说集《呐喊》中《明天》的主人公,作品通过寡妇痛失独子的描写,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人们的无情冷漠。

D.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以及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所见之景、之人逐一渲染,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对绍兴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B. “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

C. 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 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展开描写,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想象力,渗透着作者独到的情感体验。

4.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是怎样的?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5.文章结尾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多种手法,产生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6.绍兴排档随意、世俗、浪漫的氛围,让作者仿佛又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众多小人物。在文学名著中有很多充满魅力的小人物,请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位,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平凡的世界》  《红楼梦》  《红岩》  《老人与海》  《边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 “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 “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 “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___________”,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__________”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_________”,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阙上书,授下邽主簿。长寿中,累转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诏怀古往招辑之。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乃俘其魁首,处其居人还。蛮夷恩,立碑颂德。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密画女人居高楼,仍作净满引弓而射之,藏于经笥。已而诣阙上言僧咒诅,大逆不道。则天命怀古按问诛之。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则天大怒,怀古奏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则天意解。

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庭,敌酋墨啜立知微为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杀之。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拜祠部员外郎。

时始安贼欧阳倩拥徒数万,剽陷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仍充招慰讨击使。才及岭,飞书招诱,示以祸福,贼徒迎降,自陈为吏人侵逼,乃举兵耳。怀古知诚恳,乃轻骑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难亲,未可信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因造其营以慰谕之。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纳于公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尽来款附,岭外悉定。

复历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为人吏所慕。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行未达都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下车而罢出郊以候怀古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俄转幽州都督,为左威卫大将军。寻卒。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阙上书      诣:到…去    B. 蛮夷恩           荷:担任

C. 圣旨      希:迎合    D. 为左威卫大将军   征:征召,充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处其居人还                     非能水也,绝江河

B. 则天意解                       设九宾于庭,臣敢上璧

C. 不毁节求生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怀古知诚恳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            陛下在法律上不分亲疏,应当和全天下整齐一致。

B. 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              裴怀古推究他们的言辞情状,释放净满让朝廷知道。

C. 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   从前让净满有背叛君主的情状,我又有什么脸面宽恕他呢?

D. 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         我依仗忠信,可以通达神明,何况对人呢?

4.用斜线(/)给文言文中最后一段画线部分断句

    神 龙 中 迁 左 羽 林 大 将 军 行 未 达 都 复 授 并 州 长 史 吏 人 闻 怀 古 还 老 幼 相 携 郊 野 欢 迎 时 崔 宣 道 代 怀 古 为 并 州 下 车 而 罢 出 郊 以 候 怀 古 怀 古 恐 伤 宣 道 之 意, 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

5.在下面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两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不同的表现。

   ①裴怀古 ________________ 。    ②武则天______________

6.裴怀古说:“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这句话道出了“忠诚”和“守节”的重要性,请从下列经典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人物、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红楼梦》 《呐喊》 《边城》 《红岩》 《平凡的世界》 《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 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 “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 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