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B.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C.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D.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B. 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的官员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的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C. 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D. 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如: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叶向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B. 叶向高仁厚友爱,救助同僚。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C. 叶向高位高望重,尽忠职守。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

D. 叶向高睿智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D 2.C 3.B 4.(1)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亏有神明帮助他。 (2)至于遵循(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的人,他还凭借什么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难断处,辅之以日常的文学积累,再加以排除法。“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这句中,“冲主”,释义为年幼的君主。“事冲主”意为“侍奉年幼的君主”,语意已经完整,加入“相”反而干扰语意,因此可以排除A、 C 项。“然犹数有匡救”中“数”一般有动词(数落、责备、详察、计算、列举”等)、名词(年数、底细、技艺、策略、规律、天命等)、形容词(屡次、亲密、通“速”、细小等),在这里译为“多次、屡次”,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有匡救”,语意更通顺,再排除B项,故选择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有误,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故选C。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错,正确意思是“太监请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 习总书记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

B. 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C. 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

D.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 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

C.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

D. 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

B. 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

C. 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D.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斗酒十千欢谑  放纵,无拘束     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B. 两朝开老臣心 济:开创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 径须沽对君酌  取:拿取        可怜楼上月徘徊  可怜:可爱

D. 樯独夜舟      危:危险的       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美好的时光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褥暑       兰橑       钟鼓馔玉      蒸藜炊黍晌东菑

B. 肄业       绰约       诎诎逼人      天涯霜雪霁寒霄

C. 踯躅       沽取       芙蓉泣露      出师一表真名世

D. 汗岑岑     寂寥       趋之若鹜      且放白鹿青涯间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荔(bì)     玉(tán)     鼓(Pǐ)      长歌哭 (dàng)

B. (sàn)    水 (lǜ)      吐(bǔ)      停杯投(zhù)

C. 进(piē)    然 (hōng)    神(qū)      碎乡心(ɡuō)

D. 麦(jì)     潺(yuán)   头 (càn)      繁文(rù)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