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

B. 白鹤滩水电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可对防汛、航运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C. 崇尚节俭、摒弃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引领每个个体的现实消费行为,还得纠正积弊已深的“面子文化”。

D. 针对寄递物流监管缺力量、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重庆探索完善“一整合四统一”寄递物流管理新模式。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可以将“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改为“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B项,句式杂糅,把“对”改为“在”或删去“上”。D项,成分残缺,应在“等”后面加“难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前游客摩肩接踵,如今冷冷清清,吉庆街的萧条,除经营不善外,商业改造让老街失去了人间烟火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②中国人曾几何时能吃上没有抗生素的鸡?麦当劳公司宣布,将要求全球的肉鸡供应商停止使用抗生素,中国未出现在第一批名单中。

③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最近在读日本小说《德川家康》,她或许想效仿德川家康,以忍耐之心迎来无罪释放,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④被寄予厚望的“两微—端”在滑坡灾害报道中不孚众望,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展现出不俗的传播效果,表现可圈可点。

⑤浙江省长袁家军指出,人工智能是明日黄花,是未来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运用产业的制高点,是新经济革命的重要力量。

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要对西方朝三暮四的行为保持警惕,努力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____”,进而希望“__________”,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两句写时序交替,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给人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艺术鼓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古(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房,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拟古,摹拟古诗之意。此诗作于诗人五十六岁时。②张掖,地名,在今甘肃。幽州,地名,在今北京。③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④荆轲为燕丹复仇去刺杀秦王,燕丹在易水为其送别。⑤伯牙,俞伯牙。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庄子经常和施惠切磋学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少时壮且厉”两句表明接近暮年的诗人仍然“壮心不已”,追忆壮志满怀的青春岁月。

B. “谁言行游近”两句写诗人游到了异族统治的地方,间接表达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满。

C. “饥食首阳薇”一句引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现诗人安贫守节的高尚品格。

D. “渴饮易水流”一句引用燕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典故,表明诗人欲刺杀统治者的愿望。

E. 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2.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讷,字敏卿,常熟人。举乡试。嘉靖二十年成进士,迁侍读。三吴数中倭患,岁复大侵,民死徙几半,有司征敛益急。讷疏陈民困,请蠲贷。帝得疏感动,报如其请。超授翰林学士。历礼部左、右侍郎,改吏部,仍直西苑。

礼部尚书郭朴迁吏部,遂以讷代之。朴遭父丧,复代为吏部尚书。严嵩当国,吏道污杂。嵩败,朴典铨犹未能尽变。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慎择曹郎,务抑奔竞,振淹滞。又以资格太拘,人才不能尽,仿先朝三途并用法,州县吏政绩异者破格超擢,铨政一新。寻录供奉劳,加太子太傅。

以代者郭朴未至,仍掌铨政。帝斋居西苑,侍臣直庐皆在苑中。讷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小心谨畏,至成疾久不愈。遂乞归。世宗崩,遂不复出。

讷既归里,父母皆在。晨夕孝养,人以为荣。纳尝语人曰:“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且所任选郎贤,举无失人。”华亭谓徐阶,选郎则陆光祖也。卒,年七十有四。赠少保,文靖。

(选自《明史•严讷传》,有删改)

严公讷营大宅于城中,度基已就,独民房一楹错入,未得方圆。其人鬻酒腐,而房其世传也。司工者请厚价乞之,必不可,愤而诉公。公曰:“无庸,先营三面可也。”工既兴,公命每日所需酒腐皆取办此家,且先资其值,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牣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遂书券以献,公以他房之相近者易焉,房稍宽,其人大悦,不日迁去。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B. 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C. 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D. 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B. 古代朝廷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C. 礼部,古代官署名,后成为六部之一,掌管学校事务以及科举考试等职事。

D.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讷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三吴遭倭患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而征税反而加急,他上疏皇帝,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B. 严讷秉公执政,任人唯贤。他代理吏部尚书时,对选拔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一改严嵩乱政后吏道腐败的状况,朝廷选官风气为之一新。

C. 严讷恪尽职守,深得信任。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积劳成疾;他曾被越级提拔,加封荣耀官位,多次掌管要害部门。

D. 严讷不仗权势,以德待人。他要建宅子,碰到不利的情况,工头请求高价买下邻居的房子,被严讷拒绝,后来严讷施加恩德感化了邻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

(2)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激活万水流

——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

——白城昔日民谣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成为大地上的奇迹的?

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难,“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在八百里瀚海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鵝、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跋步,在苇海间穿行……

向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

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

“湿地又‘活’了过来!”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500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引水为赢,有水则兴。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决定吉林西部命运的观念革命。

“河湖连通”工程的先行先试让白城尝到了甜头。

景美了,人也乐了。“河湖连通”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生态富民”工程。

在向海雁鸣湖,数万只本地独有的“向海雁”掠过水面低飞,蔚为壮观。这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利民村村民崔本军养雁的“大本营”,他是七八万只大雁的主人。“一只雁养4个月就可出售,去了成本,利润200元没问题,养100只就能挣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民跟着养雁,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

有水了,恢复勃勃生机的不仅仅是湿地。

两年时间,白城增加水面面积180万亩,今年渔业产量预计3.3万吨,是14年来最高产量。

“风沙小了。”这是白城市林业局副局长肖凤祥直观的感受。

“草原的草平均高了2厘米。”白城畜牧局副局长张春雨说,“现在草原沙化、碱化速度明显减慢,鹰多了,治鼠不用放药。”

2013年白城全市平均降雨量459.7毫米,比历年同期多75.9毫米,今年降雨量有望超过500毫米。2013年白城全市地下水平均上涨1.02米,预计粮食产量82亿斤,是历史最高产量。

吉林是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年增产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下一步向哪里要增产?

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在西部!前提是: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河湖连通”,一篇写满希望的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吉林西部未来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如果生态环境改善,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将转变为巨大的产业和经济优势。吉林西部走生态之路,既是解困,更是升级;既是求生存,更是求发展。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②本文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主标题“一水激活万水流”形象生动,前后两个“水”的含义有所不同,前一个“水”取其本义,后一个“水”是取其比喻义。

B. “河湖连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而本文是一篇重大主题深度报道,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 本文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这是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有利于人们了解“河湖连通”工程。

D. 本文报道方式大胆创新,开头引用民谣,语言通俗易懂,表现了白城的贫穷状况,契合主旨,有地方色彩,极富个性色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河湖连通”曾是一个梦想,从战略构想到实施是一个奇迹。吉林西部长期缺水,要解决这个难题,要有智慧和胆识。

B. “嫩江”蒙古语含义是碧绿的江,承载着人们的绿色希望,因此,“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就是引嫩江水进入白城。

C. “河湖连通”后,嫩江江畔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D. 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如“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等等,表达准确、严密,更具说服力。

E. 这篇报道站位高远,思考深入,气势恢弘,生动厚重,有历史时间跨度,所报道的地域较为典型,对可持续发展有启示意义。

3.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