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C. 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D. 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

2.结合全文,逐条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D 2.①人的心灵有时候难以沟通。②常人没有诗人那样的敏锐感觉。(诗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的精微差别,而常人只能在粗浅的境界沟通)③诗人创作(描绘和抒写)时,他心中的热望不被人理解。④普通大众只把诗看做一种时髦的消遣。(不懂诗,鉴赏水平低下)⑤诗人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得到当世大多数人的理解。 3.观点:①在感知层面,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 ②对于情绪和思致,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理解。 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一般人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持不赞成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D项,“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错误,从文中来看,《论雪莱》出自文章最后一段,“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要理解这句话的意图,就要明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前面说“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由此可知,作者借《论雪莱》中的话是来批评后世人只为前代诗人叫好的做法。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逐条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逐条”“‘诗人的孤寂’的原因”是要把握的关键,一是要分条作答,二是要抓住“诗人的孤寂”来筛选信息。如第一段“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这是原因之一,即人的心灵有时候难以沟通;如第三段“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这是原因之二,即常人没有诗人那样的敏锐感觉;如第四段“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这是原因之三,即诗人创作(描绘和抒写)时,他心中的热望不被人理解;如最后一段“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这是原因之四,即普通大众只把诗看做一种时髦的消遣;如“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这是原因之五,即诗人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得到当世大多数人的理解。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把握文章观点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这是一个反问句,“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这最后一茎干草指的就是感知层面人与人之间的毫厘之差,而这毫厘之差就能“压死骆驼”,联系上下文,上文说“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下文说“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由此可知,作者借助划线句说明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同时也说明情绪思致上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人理解。从“一般人”“以为”“但是”等词语以及反问句式可以知道,作者对于这种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是不赞同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 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 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 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 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 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遗传和环境不能完全解释天才。①_______,至于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却成就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可观,②________。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否了。③________,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的。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盛以锦囊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⑤洎牧以谗诛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故不我若也                 ⑧汉骑追者数千人   ⑨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⑨/②③/④⑧/⑤⑥/⑦

B. ①⑨/②③⑤/④⑥/⑦/⑧

C. ①②⑨/③⑦/④⑧/⑤⑥

D. ①②⑨/③⑤/④⑥/⑦⑧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面各情境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本人昨日不慎于食堂丢失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照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