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毛泽...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毛泽东园春长沙》)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道,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二句中“直抒胸道,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第三句中“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遏”“犹”“漫浩浩”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之蕡”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 “有黄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 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

D. 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1.下面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尚足以也                 明:明亮

B. 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 何可用道也哉               胜:尽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      孰能讥之乎

A. 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 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 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

B. 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

C. 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 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没天的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蜿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降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语,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祖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荼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荼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牛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它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交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就写下雨,令人扫兴,但急雨驻脚,江城洗涤一新,这样写比直接写阳光灿烂更有意趣。

B. 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 第④段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增加了文学意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D. 这篇散文像是一篇日记,文字淡泊,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E. 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深度省察,令人称道。

2.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3.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网格,将人们隔离成一个个原子。但顽强的意志使人们向外向上生长,激励我们从一个个原点走出,又将一个个原子彼此相连,遥相守望。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我们为自己奔忙,也给他人幸福。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你我发自内心的善意。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物 哀

朱良志

①自怜是人生命的觉悟、自我警醒,由哀我,到哀人生,哀天地,哀万物,自怜中传达的不仅是现实之叹,更是宇宙之沉思。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

②楚辞的感伤,是一种时间性的感伤。一是在急速流转的时间中,诗人感到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所引起的悲剧性感受。《离骚》中吟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故而化为性灵的上下求索,急速的行进。理想不可实现,时光则空蹉跎,进而悲从中来,像一匹疲惫的老马,最后踯躅在历史的时空中。楚辞的时间性咏叹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对人的存在命运的咏叹,在个人与宇宙的直接对峙上,显示人的生命张力和生命趣味。楚辞是一种现实的焦虑,更是一种存在的焦虑,而且以后者更根本,更隐在。

③楚辞中充满了急促的时光流转的调子。时间对人有强烈的压迫感,时间的步步进逼和人对时间延长的渴望,构成强大的张力,形成屈赋独特的节奏。在楚辞中,以“朝……夕……”构成的句式多见。这一句式,动态性很强,紧迫如鼓点阵阵。楚辞将人放到时光的急速流转中回旋,正像魏晋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转蓬”一样——在楚辞看来,人生就是这样的转蓬,西风摧折,恍惚幽渺,命运不可厘测,没有个安顿处,正是所谓欲问归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楚辞将人放到浩淼宇宙之中,与其直接照面,在时光的鞭打之下颤抖,痛楚,也在这样的力的作用下,与之沉浮,受其冲击 ,逆之而争进,顺之而飞旋。

④楚辞中突出时光流转带来的恐怖感。时间的帷幕布下了弥天的网,让你无所逃脱。人在时间面前的这个“惧”字,被楚辞渲染得非常浓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 是怕美名不立的恐怖;“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是在与时光的冲击中,怕丧失自己的恐怖;“欲容与以俟时兮,惧年岁之既晏”,这是怕打破人与宇宙和谐节奏的恐惧,等等。

⑤岁月流逝,而人短暂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楚辞在众芳摇落之中,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而人在急速流动的时光面前如何展现自我的生命?楚辞将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存在的命运放到时间中审视,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往者余弗及,来者吾不闻”,正是思往世,悼来者,知当下。

⑥在楚辞中,自然万物每每成为触动人深沉隐微的媒介,诗人笔下的万物带有浓厚的叹逝意味。时光流逝,众芳芜秽,从而引起诗人对人生的关注,对生命不永的感叹,从而构成一种意度回旋的韵律。叹逝,其实就是抚慰生命。楚辞这种物哀精神,在中国艺术中化为深沉的时间性咏叹。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2.第三段中提到的魏晋诗歌中反复使用的一个意象 “转蓬”指什么?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3.楚辞中的“物哀”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