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打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吼道。肖伟连连答应,准备离开时,忽然听见从旁边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好大的口气!肖伟倒抽一口冷气,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冲动的念头在肖伟的脑海浮起。

肖伟在对面商场买了礼品出来,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有一百万,那何必低声下气求汪主任?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倾尽全部积蓄给他“上供”,谁知这两万元会不会打水漂?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他瞥见车上果皮箱旁有备用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哩!

肖伟坐在车上,一点点积聚勇气,只待女人放松警惕。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赶紧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拦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然后又换车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回过头一瞧,只见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你的钱我拿来没用?是美元?英镑?到底是什么?肖伟决定看个究竟。

当他拆开袋子,立即魂飞天外——我的妈呀!那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您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指着肖伟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准备烧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告诉肖伟,她父亲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肖伟进行刻画,心理描写颇多,比如激烈的思想斗争,拿到钱后的紧张,被女人追上后的吃惊与惧怕,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B. 本文对比鲜明,一方面是肖伟为个人私利患得患失,谋取私利,甚至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是老人为开垦荒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C. 肖伟自认为得手后通过不停换车来到荒山的情节,既体现了人物的多疑谨慎,也为下文二人在荒山相遇做了铺垫,引出下文情节。

D. 文中的女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她发现塑料袋故意拿错后,一直寻找失主,不贪不昧的形象也很鲜明,令人敬佩。

2.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请列出几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D 2.伏笔:①女人只用一个普通塑料袋装钱。②女人在打电话时说“让他在那边享享福”。③上车后,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 好处:使文章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保证了情节的合理性。 3.①结尾描写了满山盛开桃花的盛大景象。既照应了题目,也突出了老人开垦荒山的巨大成果,蕴含着对老人的赞颂。②暗示肖伟内心受到的触动和震撼,烘托人物心境产生的变化。③用景物描写结尾,含蓄蕴藉,引人联想,韵味悠长。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发现塑料袋被故意拿错”于文无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设置。题干说“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要求列出几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题干问题目标设置很明确,作答时要从前文找出有关暗示袋子里装的都是纸钱的文笔,如小说第1段“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第3段“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这样安排情节,为下文出现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这样的结果提供了可能性,使小说的这种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结尾主要是景物描写,描写了漫山遍野嫣红一片的桃花盛开景象,这是老人开垦荒山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时老人的事迹也震撼、感染了肖伟,暗示了肖伟内心的变化。在结构上,与小说的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相照应,同时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另外,用景物描写结尾,可以使小说意蕴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林治波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慨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 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C.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无可非议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D. 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 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 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

D. 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 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整形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也有人认为,青少年对“面子”的关注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2015年高考湖北卷)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

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 个动词;

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 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城市里有或大或小的绿地,绿地多了,①__________。但我们时常能看到一副“板寸”样子的草地,吸尘能力明显下降,因而频繁地剪草是不环保的做法。草高达50厘米,可修剪一次,科学研究发现,草长得高不光草叶能大量吸纳空气中的污染物②__________,下雨后就能把更多的雨水送到地下,③__________,来缓解城市内涝。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世界中的说理从来不具有数学证明的强度。               。我借助你的论证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不是被你的逻辑逼着接受它。

①与其说说理的目的在于从智性上使对方臣服

②我虽然不曾想到这个结论

③不如说说理旨在创造新的理解途径

④你说服我,是把我此前不接受的结论连到我已经理解的道理上来

⑤但它是可理解的

⑥你的论证充当了重新组织我的理解的干线

A. ④②⑤①③⑥    B. ①③④⑥②⑤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⑤④⑥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