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定经济政策、确定发展思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B. 薪酬待遇低是造成一些青年职业幸福感不高的主要原因,专业不对口、工作强度大、人际关系复杂、企业管理差等也是影响他们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C.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功研制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C919大型客机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D. 冯小刚说,他是怀着特别虔诚的态度创作《芳华》的,《芳华》不时尚,但是很清新,他不担心年轻观众难以接受,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与年轻观众是有共同点的。

 

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应先“确定发展思路”,后“制定经济政策”;C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后一分句的主语是“‘鲲龙’AG600”,而不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D项,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与年轻观众的芳华是有共同点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胸中都感到义愤填膺

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科学研究者纷纷到现场观看,众多航天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③这部著作晦涩艰深,几次展卷阅读都未能喻之于怀,经过教师耐心讲解后,我终于豁然开朗,而且喜欢上它。

④他现在可以安之若素了,因为在几经周折后,他的公司终于挂牌营业,而且来势喜人,收入可观。

⑤他曾因在世界体坛上多次荣获冠军而名噪一时,从国家队退役后转向商海,开发、经营体育用品,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商人。

⑥这家文化发展公司,充分发掘民间文艺资源,引导草根艺人登堂入室,成功打造了一批草根明星,让挑剔的观众眼前一亮。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表现出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表明其寻求贤士时可望而不可及之情形。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的生命意识。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仍不能到达的人,也可以没有悔恨了。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殄:灭绝,消灭。②绁(xiè):系,拴,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两句说青松生在东园却被众草掩没,可见众草之深、青松之孤。

B. 众草等“异类”被严霜摧毁,才显出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

C. 诗人用“连林”反衬“独树”,表现出独松的寂寞冷傲、孤芳自赏。

D. “提壶”二字回扣标题,但“抚寒柯”“远望”则暗示陶渊明饮酒意不在酒。

E. “吾生梦幻间”大意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流露出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颓废之感。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通“凭”,乘

B. 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 江陵  下:攻占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       何为其

B. 此非曹孟德诗乎  耳得而为声

C. 侣鱼虾友麋鹿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D. 寄蜉蝣天地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民国初年,章太炎曾极力帮刘师培,可当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刘师培到北京后,连去探望都没有,更没有施以援手。而辜鸿铭呢?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精通13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学通中西。但他一生拥护皇权,号称晚清最后一根辫子。因此,新潮派学生对辜(鸿铭)、刘(师培)二氏的攻击不遗余力。对此,一贯秉持“兼容并包”办学思想的蔡元培开导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北大教授刘师培、辜鸿铭》)

③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拿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其中在某些学科上卓有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的富与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校长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B. 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C. 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D. 蔡元培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E. 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2.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