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浒传》序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浒传》序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吾友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注】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下执炊爨、盘槅者                理:料理

B. 便其缚帚织席                      课:督促

C. 吾友来,当得十有六人              毕:全都

D. 其所发明,四方可遇                  遇: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积而有之谓              句读不知

B. 某甲今若干岁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 非但安分,亦路遥        故为之文

D. 吾友读之乐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讲起,感慨时光匆匆,生活单调,感觉人生无甚乐趣,并为过往难留而心痛不已。

B. 作者与朋友以饮酒、闲谈为乐,谈话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但因所谈传闻无法被证实,所以让作者觉得是浪费口舌。

C. 《水浒传》多是作者在朋友散去后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但因构思已久,所以不必苦思冥想,总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写作的灵感。

D. 这篇序写得含蓄、隐晦,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水浒传》的内容。作者用表面的闲适散淡,掩盖《水浒传》的真实写作意图,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写这本书的用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 发 之 言 不 求 惊 人 人 亦 不 惊 未 尝 不 欲 人 解 而 人 卒 亦 不 能 解 者 事 在 性 情 之 际 世 人 多 忙 未 曾 尝 闻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

(2)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1.D 2.A 3.B 4.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5.(1) 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好朋友在一起,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莫过于谈天说地,谁说不是呢? (2) 况且不知我来世读此书会作何感想,也不知我来世还读不读得到这本书,我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D“其所发明,四方可遇”意思是:他们所发现、阐明的道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所以“遇”是“投合、遇合”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推断能力。A提宾标志。B至今:至今/在。C因/来。D表承接/表转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B以闲谈为乐,而非以饮酒为乐。传闻不实,徒费口舌,是作者故意这么说,并非真的认为是徒费口舌。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可先从容易断句的地方段,“人人”一个应该作前句的宾语,后一个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应断开。“而、者”是句中表停顿的标志,可在“而”前面断开,“者”后面断开。句中有两个“未尝”,其前面都没有主语,所以都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所以“未尝”前面应该断开。随后可断句为: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莫若”不过,莫过;“快友之快”中“快友”可意译为“好朋友”;后一个“快”指快乐。“其谁曰不然”中“其”表强调;“然”这样。(2)后身:来世。谓何:说什么,可意译为“作何感想”。“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中“安”疑问代词,哪里;“用”因为;“眷念”想念;思念。 参考译文: 朝阳刚刚升起,天气清清凉凉,洗头洗脸,用头巾收好头发,吃完饭,用杨木清洁牙齿。这些事情都做完,问可到中午了?早就已经到中午了!中午之前是这样,中午之后也可想而知。一天是这样,一生中的三万六千日又有何不同呢?为此我感到烦恼,人生简直毫无乐趣。 我总是听不惯别人说,今年距某年已经过了若干年了。这里的“若干”应该是积累而有之的意思。可现在这几年的岁月在哪里的?可以拿过来数一下吗?可见过去的我,已经悉数幻灭了。不只如此,我写下这句文字,这句之前的文字也已飞速地幻灭。因此真是让人心痛啊。 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好朋友在一起,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莫过于谈天说地,谁说不是呢?然而这是多么难得啊。有时寒风凛冽,有时下雨道路泥泞,有时候卧病在床,有时朋友来了我却刚好不在,想到这些情况,真如住在牢狱中一样啊。 我家的田不多,大部分种了高粱,我自己不能喝酒,是我朋友来时需要喝酒。我家大门对着一条大河,大树洒下一片绿阴,是我朋友或走或站,或蹲或坐的好地方。我家生火做饭,料理菜肴疏果,只有四个老年女仆,其他大小童仆总共十来个,方便跑腿迎送客人,传递名帖。家里僮仆稍稍得闲时,就督促他们扎扫把,织席子,扎扫把是为了扫地,织席子是供我朋友坐。我朋友来全了的话,应该有16个人。然而全来的时候很少,不是疾风暴雨的日子,一个都不来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数的时候总有六七个人过来。 我朋友来了也不马上喝酒,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全随自己的心意。我们不以喝酒为乐,而以谈话为乐。我这些朋友谈论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不单是因为安分守己,也因为路途遥远,传闻颇多。传闻没什么真的,没什么真的也就虚耗口舌而已。他们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天下的人本没有过失,不应诋毁别人。他们所说的事不求骇人听闻,别人也并不感到惊奇。他们所说的事并非不想让别人明白,然而最终也总有人明白不了,大概谈及深刻微妙的情感,大家忙于事务,无暇领会。 我的朋友都是锦心绣口而又淡泊通达的人,他们的见解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然而每天说完就算了没有人记录。有时也想着把各人的谈话集成一本书,留着赠予后人,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原因有四:大家都没有追求名利的心,懒得去做,这是其一;谈话是为了快乐,写书内心辛苦,这是其二;死了之后怕是没人能读懂这些书,这是其三;今年写了书明年肯定要后悔,这是其四。 这七十一卷的《水浒传》,多是朋友散去后我在灯下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疾风暴雨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然而都是在心里构思,时间久了养成习惯,不需要铺纸拿笔坐在桌前苦思冥想,然后才写出来。傍晚在篱笆边散步的时候,五更时睡在被窝里的时候,低头抚弄衣带,抬眼看东西的时候,都会有些灵感。或许有人会问:前面说你的朋友们那么有价值的谈话都没有集成一本书,为什么独独有这本《水浒传》呢?这也有四点原因:这本书写成了不会增加名气,不成也没有损失,这是其一;闲的时候随便写写,随自己的兴致,这是其二;不论聪明愚笨都能读得懂,这是其三;这本小说而已,小到没有可以后悔的,这是其四。 呜呼哀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怎知后世读我书的人会如何评价我呢?只要现在拿出来给我朋友看看,朋友看了高兴也就足够了。况且不知我来世读此书会作何感想,也不知我来世还读不读得到这本书,我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 东都施耐庵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名书店

傅月庵

旧书店老板有两种,一种是很懂书的,一种是不太懂书的;前者少,后者多。不太懂书的又有两种,一种是售价五折的,一种是售价五折之外的;前者多,后者少。无名书店属于后者。它没有店名,没有店招,只有一个白色亚克力带滚轮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低价书”三个大字,以及“平均约三点三折”的一行小字。每天下午两点之后,老板把它咕噜咕噜推到巷口摆着,路过罗斯福路台湾大学对面汤圆店、吉野家速食店旁的人,都可见到。

无名书店是台北市少有独栋独户的旧书店,店门口有块空地,还有棵盎然蔽天的大榕树,夏天时绿荫满地,清风习习,理论上景致不差,可惜大树旁一个防火浴缸跟破馊水桶坏了风水,地上许多污渍,因此永远清除不掉,斑斑难数。但无论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公馆商圈,有此三四坪的空地,还是奇迹,可称福地。因为是福地,所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黃昏后,警察纷出巡逻时,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很有默契地都会涌入此港避风。下班时间顺路闲逛,十有七次,那位忠厚的少年老板很可能正拿着一个便当边吃边跟“难民”聊天。

少年老板接掌此店不久,大约仅是两年前的事吧。更早的时候,是老板的父亲在经营:“门虽设而常关”,“书虽有而凌乱”,一叠又一叠的新旧中洋文书籍堆得满地都是,从来不整理。店内还有个小房间,更是连叠都不叠,大小书籍随意拋得齐腰高,每次看到总会心动忖思:底下应当有宝!但无论如何,也只敢窥望而不敢进去一游,原因是害怕如同电影中的雨林、沼泽、流沙阵一样,一个不小心,身陷其中,竟将慢慢灭顶……

老老板其实不老,是个精壮汉子,皮肤黝黑,一口白牙,终年背心短裤,经寒耐暑,非常有性格。他卖书从来不啰嗦,随心情好坏,最贵也就是五折,更多时候,四折三折都敢卖,尤其“汉声精选绘本”,还有低得不像话的“泄愤价”,因为他最痛恨不能分售的儿童套书!有一回跟他闲聊起來,才晓得以往他是专卖进口画册,摄影、建筑、戏剧、旅游、美术……无所不包,在台北圈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不输“棠雍”、“雅典”等大角色。谁知后来一场水灾,把存书淹去大半,心灰意冷之下,才卖起旧书来的,这也就是店内为何那么多精装画册的由来。

无名书店地段虽好,老老板的性格经营方式,虽然有趣,却注定人气萧索:这世界上,甘心在霉味四溢、灰尘四起的仄屋里挥汗如雨翻披旧书拼凑上下册者,毕竟不多。这种“卖与识者”的“看天田”景象,一直到了两年前,才总算有了改变。

少年老板原来是职业军人,据说干到连长退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偶然再到店里时,书是人非事事不同。精壮汉子换成白面书生,让人担心的“流沙房”,清出四面书架,整个店面虽然称不上整齐清洁、本本归定位,但也总算有模有样,空气流通,光线还不错了。第一次跟少年老板买书,是一本1943年上海开明版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老板,这本多少?”我心想这书只怕不便宜。“喔,这是古董书,按厚度跟大小卖的,50元,这样可以吗?”清晰的声音透着一丝腼腆,我则当场傻眼,这种估价方式,这种征询态度,逛了二十几年旧书店,难道我终于逛到“君子国”了吗?后来我才发现,新人新气象,如今书价一律三折,旧版书跟英文书架上则贴有“依厚度及大小计算”的纸条,果然虎父无犬子,照样有趣!

少年老板的有趣,除了每一笔生意,他都会翻到版权页向顾客说明:“我们这里是按定价的三折计算,这本定价是多少多少,所以是卖多少多少。这样可以吗?”不管生熟,买一次,说一次,绝不偷懒。同时为了怕人找不到老板,他还在左胸口别了个识别证,上面写着“低价书”,所以不写“老板”,我相信,一定是害羞的缘故!

老实说,无名书店的存书不多,归类得也不算好,糟糟乱乱的,我却很爱去逛,一来是两位老板都很有趣,无论碰到谁,聊上几句,顿觉人间存古意,值得活下去。二来因为书价实在太便宜,来逛的人随手都会带个一两本,许多书,根本还在骑楼里整理,就被卖光了。

人生贵自适,买书未必为了书,读书也未必为了知。买书卖书,藏书散书,论到底,也不过就是浮生梦尘之一耳,新旧良窳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

(选自《买书琐记》,有删节)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难民:                                               

(2)良窳:                                               

2.文章开头的划横线句有何作用?

3.请概括“老老板”与“少年老板”在书店经营上的异同。

4.结合全文谈论你对文章结尾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猴子坐在意大利帕尔马的一间实验室里。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科学家事先在它大脑中负责计划和执行动作的区域植入了一些细小的电线。每当这只猴子抓起一件物体,或是移动一件物体时,其脑部区域的部分细胞就会被激活,这时实验室的监视器就会发出一阵“卟卟卟”的声音。不久,一名研究生手拿一只圆筒冰淇淋走进了实验室。这只猴子马上盯住了他。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名学生把冰淇淋放进他的嘴里时,连接猴子脑部电线的监视器上突然发出了“卟卟卟”的声音。但是,这只猴子当时没有做任何其他动作,只是在看这名学生吃冰淇淋。。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家乔柯摩·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我们对人类的理解行为及其本质进行重新认识。过去,科学界对高级哺乳动物的“理解”行为认知,一直采用“推理模型”。即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事物,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神经元有推导功能,可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快速分解和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通过直接模仿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新的“顿悟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高级哺乳动物特别是人,对事物的“理解”采取的是“顿悟”的方式,即在瞬间就可以“看透”事物的潜在意义。人脑中存在着顿悟机制,这恰是人类理解的奥秘。

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真正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的高度上理解现代教育。人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然把眼睛看做感性器官,并没有真正赋予眼睛“心灵”“智慧”“思维”“理性”等高级心理属性。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于它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变成了一种“理性器官”。换句话说,人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所以叫“所见即所思”。教育的本质是传授间接经验,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领悟和承受间接经验。镜像神经元原理说明,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地发生了,这属于无声无息的“首次教育”,而我们大人、老师在孩子们“看见”之后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晚”了一步,属于“二次教育”。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皮层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B.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人类认知从“推理模型”发展到更高级的“顿悟模型”。

C. 人类理解的奥秘在于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就能理解事物的潜在意义。

D.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类的眼睛从“感受器”变为“理性器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你看到一只蜘蛛爬到别人腿上时,你也会感觉好像有东西在你腿上爬。

B. 常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者常玩有暴力情节的游戏的儿童更有可能在现实中使用暴力。

C. 如果“二次教育”与“首次教育”在性质上、方向上是背离的、冲突的、矛盾的,则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D. 因为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每一只猴子都要被火中的栗子烫一下后才长了记性。

3.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作为一名成年人,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意见不一时化解分歧?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执,不超过100字。

爸爸:“连续工作学习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

妈妈:“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

爸爸:“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

妈妈:“你只知道游山玩水!”

我: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的句子的句式,请以一位作家为例,续写下面这个句子。

悲观和乐观,都起源于个人的感觉,而且常是偏重主观的感觉。

悲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处境如何,总能从中我到一些让自己沮丧败兴的生活因子。譬如如柳宗元,登山游玩,他想到的是仕途坎坷;雪中垂钓,他体验的是孤独凄清。譬如卡夫卡,优裕的家境,会让他觉得无比压抑;严谨的制度,会让他觉得无比苦闷。

而乐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处境如何,总能我到使自已快乐超来的生活因子,譬如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海明威,战壕写稿,他姿意着人生的快意恩仇;远海捕鲸,他饕餮着自然的慷慨伟岸。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上周,鄞州区教育局出台减负新政,要求严格控制作业,晚上10点后还有作业没有完成的学生可以不做,严禁家长批改作业等,新政一出,点赞声一片。

B.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新的动力,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C. 废旧家电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年限太久无法循环利用的产品将直接报废,对于一部分仍有使用价值的零件将有可能被重新利用。

D. 晚年“厕身儒林"的黄宗羲无愧于志士称号,但若以“甲申”之际对清廷激烈的反抗态度与他晚年在“不仕”的前提下对朝廷的灵活姿态相比,差别也很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