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B.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C.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D.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太宗。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文中“太宗”和“雍熙”都是庙号。

C. 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如“累迁”、“以功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D. 寅、巳。古代的纪时法有天干和地支纪时法。“寅”“巳”采用地支纪时法,寅指三时到五时,巳指九时到十一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年轻的时候,抑强扶弱,洒脱豪爽。还擅长打猎,也很有从军之志。奉事刘崇之后,果真多次立功,每战必胜,被人称赞“无敌”。

B. 杨业的名声很大,宋太宗亲征北汉的时候,出重金悬赏捉拿过他。后来杨业归顺,因为有戍边经验,被任命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C. 北伐契丹时,杨业认为契丹军队士气正盛,不可与之争锋,又担心监军王侁争功,只好主动出战,不过他善于筹谋,早就安排了退路。

D. 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先前安排埋伏的援军出现,心知必死无疑,但依然奋力与辽兵作战,后被擒,绝食而死,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2)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1.D 2.B 3.C 4.(1)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怯敌不与交战呢?难道您还有其他的意图(想法)吗?(2)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我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业力战”是完整的句子,应断开,排除A、C两项。同理,“望见无人”应断开,排除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推荐标准,在建设和完善母婴设施上,将综合考虑公共产所面积、人流量、母婴逗留情况和用人单位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人数等因素,采取分类实施,并按照“谁管理,谁建设”的原则,明确母婴设施的建设管理职责。

记者走访福州一些公共场所发现,母婴设施少之又少。火车站内的母婴室条件简陋,内部卫生条件堪忧;商场内的母婴室设施也是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母婴室与无障碍卫生间混用的情况。一些所谓的母婴室,与普通的无障碍卫生间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个尿布台,没有桌椅及其他物品,空气也相对混浊。

90后新手妈妈小邓说,因为母婴室配备不齐、条件简陋,常令她们面临当众哺乳的尴尬。她说:“我一般出门的时候会多带件衣服,因为像公交车或者是餐厅它是没有那种专门的母婴室的,当众哺乳总会有很多人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所以我哺乳的时候就会用衣服遮一下。”

(摘自央广网2016年11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普及率相当高,同时其贴心设计也赢得了大众的认可。带孩子出游的妈妈们可以轻松照顾孩子,不会手忙脚乱。

首先,日本作为服务业较为成熟的国家,对弱势群体有着非常高的服务意识,重视维护针对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服务质量。其次,日本的法律上也规定在婴儿逗留且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场地必须要提供母婴室。

考虑到妈妈们要哺乳,给孩子换尿布等的辛苦,母婴室不仅设备上非常齐全,包括垃圾桶、洗手台、换尿布台、自来水和消毒过滤器、洗手液、卫生纸、椅子、插座、冲奶粉用的恒温热水等等,一应俱全。有些地方甚至还将室内装饰出各种童趣风格,更有一些温馨知识提示,体现人性设计。   

加拿大政府对于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很高,甚至已经提到了人权的高度。因此,尽管没有法律规定,各商家还是会准备一个房间作为育婴室,以显示其人性化。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女性公共洗手间里都配备了专门给婴儿换尿布的凹槽大平台,可收可放,实用方便。

英国育婴室最大的特点不在多,而在于它的舒适。比如,育婴室都是防滑地面,墙上插座很高,暖气散热片温度低,管道和尖角都被包起来。育婴室有温控,照明很好,墙上有急救信息、紧急电话号码、母婴社会服务信息等,座位有长沙发、硬椅子,还有低矮的儿童凳和高高的儿童餐椅。育婴室换尿布的台子高度从0.75—0.9米不等,可方便不同身高的人使用。台子周围略向上翻,防止婴儿摔落,台面上有软垫。许多育婴室还有加热奶和婴儿食品的设施,并有贩卖纸尿布、湿纸巾的售货机,有的椅子周围还有帘子,确保喂奶母亲的隐私。

(摘自新浪网2016年7月12日)

材料三: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

材料四:

专家分析,办公场所设置母婴室对女员工、企事业单位都有好处。对女员工来说,可以背奶上班,提升效益;对企事业单位来说,母乳喂养的孩子6个月以内很少生病,其生病概率比人工喂养婴幼儿低很多,女员工不用为孩子生病频频请假或是分心工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一个国家对妇女儿童的关爱程度,体现了该国的文明水平。目前公众对母婴室的认识需要改变。专家指出,母婴室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设施,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它有助于提高我国母乳喂养率,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帮助我们培养强壮的下一代,建设更好的未来家园。同时应提高公众素质,保护母婴室设施,不去随意使用和破坏设施。

(摘自《妈妈喂奶,为何尴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卫计委印发的《指导意见》,是从国家的层面上去规定公共场所应设置母婴设施并明确标准。

B. 现今,我国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缺失,母婴室设备的简陋等给带孩子的母亲带来极大的不便。

C. 相对来说,日、英等国对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普及率非常高,这和法律的规定有极大的关联。

D. 在办公场所设置母婴室,女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得到提升,企事业单位的效益因此也会得到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中新手妈妈在公众场所用衣服遮蔽以避免哺乳时的尴尬,凸显了现阶段我国母婴设施缺失的现状。

B. 日本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较高,因此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也较齐全,室内装饰也更有童趣、设施也更人性化。

C. 英国育婴室的插座很高,管道和尖角都被包起来,墙上有急救信息、电话等,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对母亲的关怀。

D. 公共场所母婴室里的母婴设施,应提供更便于母亲照顾孩子、保障母亲和孩子安全、保护母亲隐私的各种设施。

E. 母婴室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母乳喂养率。母婴室的多少,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解决母婴设施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

B. 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

C. 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

D. 以前老木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达了。

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渐渐消散的炊烟”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选自徐止平《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人们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因此人们希望通过丧葬活动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

B.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仪已经发展得相当复杂、系统。

C. 家族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稳固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 被统治者作为基本国策的“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和“悌”共同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部分梳理了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B. 文章大量的引用论证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和孝文化的密切关系。

C. 文章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孝”与“悌”之间的关系。

D. 文章从文化和社会两方面论证了丧葬礼仪繁琐的缘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既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有关,也和儒家思想有关。

B. 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推动,厚葬观念就不会那么浓厚,礼仪也不会那么繁缛。

C. 随着丧葬法规的出现,丧葬活动及丧葬礼仪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

D. “孝”包括“养老”和“送终”两方面,但现实中,常有“轻养厚葬”的倾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以生为本,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老师,你能的!

在回复的评论中,有一条意见是这样的:哟,上课时,搬个凳子坐在窗户口朝课室里面瞄几眼就好了?这样做老师也太省事了吧?

你想对发微信的那位老师或者那位评论微信的人说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意见。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取两句集成一副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莫辞更坐弹一曲(白居易《琵琶行》)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渭城曲》)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