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 找 恩 人 韦 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 找 恩 人

韦 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 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 “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 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

 

1.C 2.①知恩图报。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②坚持不懈,有毅力。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③有善心,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④真诚。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 3.①“不再画像”,是因为救女儿的恩人已经找到,“继续寻找恩人”是说建涛依然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②这一结尾凸显了建涛的善良、心怀感恩,丰富了建涛这一人物形象。③这结尾告诉人们做善事可以感染人,爱可以传播,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中的确多处提到了恩人眉心间的痣,但不能说“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从文中建涛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其形象特点,比如从其在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可看出建涛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其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可以看出建涛是一个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从文中其寻恩人的过程中,像恩人一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说明他有善心。从后来找到了恩人,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可以看出建涛的真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档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蓑”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署。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恒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草、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薄葵,叶稍柔,亦日柔蔡,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责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榈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起初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 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之用了。蓑衣既能避雨,也能遮挡烈日。

C. 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 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蓑笠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斗笠的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

B. 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 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也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针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所用材料日趋多样化,其制作亦日益考究。

B. 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是其中悠久的一种,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明清都在使用。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就是渔翁穿蓑衣戴斗签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 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雨具,且以农夫渔人居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张照片刷爆网络;在漆黑的路上一名男子骑着三轮车,三轮车上载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辆警车打开了大灯在三轮车后缓慢前行,为三轮车照亮回家的路。如一位网友所说,“你们不仅照亮了回家的路,也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城市绿化是以栽种植物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①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不一定就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宁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长大了,为什么童年时期的记忆会慢慢记不起来了?科学家近日解释称,人在出生后,脑部记忆区域的细胞增长速度极快,令原有细胞连接中断,___。研究员在测试中刺激成年老鼠记忆细胞增生,发现它们变得较健忘;而无法增生记忆细胞的小狗,__。儿童细胞连接不稳定,仅能记忆数周或数月的时间。相反__,其记忆能够被很好地储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王去菜市场买菜,问卖鱼的大爷:“大爷,那鱼多少人民币每千克?”

B. 某市长看望人大代表时.对他们说:“诸位代表.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你们!”

C.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D.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