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1.AC 2.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C项,“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错,表现的是友人对雄壮的边塞生活的热爱。“铁马红旗寒日暮”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别出新意。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艺术手法的题目,题干中该处赏析的是“虚实相生”,答题时找出词中的虚实,然后分析效果即可。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片中的“记得”“六年”“往事”等词语可以看出,所写回忆内容为虚写;上片的最后“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是眼前的场景,属于实写,写江上杯酒相倾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的情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②羁绁:羁jī:马笼头;绁xiè,同“绁”,绳索。③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④吕、郤:即吕甥、郤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C.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时称伯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 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 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 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 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 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子推更是心怀愧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选自2017年3月2日《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选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除此,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选自《中国物流产品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购包裹的包装材料过多让卖家和快递公司都陷人了很无奈的境地,他们都想节约成本,但又怕商品损坏,造成损失,遭到索赔。

B. 我国重点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规范和整治,但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却一直没有较好的解决对策

C.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于是,人们在由快递包装材料废弃物所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

D. 德国和美国对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都出台了法律法规,美国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还适当免除回收企业的相关税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我们国家如果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相比推荐性指标而言,对商家、快递公司、回收企业的约束力会更强,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解决快递废弃物问题。

B. 根据材料二图1可知,大家不愿意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害怕自己的信到泄漏,二是认为将其送回收站太麻烦。

C. 材料二图2表明,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由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负责,认为应由递公司负责的人数最多,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其次。

D. 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影响环保,也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既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环保意识相关联。

E. 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既可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措施更好。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 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 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 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校长在一次集会上讲“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是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悔愧。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和勤奋!”

对这位校长的犀利言辞,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造好角度、明确观点、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孔子学院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只有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才能提高我国文化开放水平。文化开放水平提高了,就能使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达到巅峰。在与外方合作创办孔子学院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 双方有了了解,必定能让外国人没有偏见地看待中国。

①不是只有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才能提高我国文化开放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