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普图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普图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为特点,以普及为目的的图书。凡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个条件的图书即可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科普图书的范畴就变得模糊不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中医养生、大众哲学、工业技术、投资收藏等门类中的一些图书是否应归入科普,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普图书中有些类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或延展性。

(摘编自马俊锋 高宏斌《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

材料二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使命与价值,它所具有的启迪心智、明辨是非的作用愈发显得突出。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便说明公众很容易被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双眼,难辨是非。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科普图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当今社会的万众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与经济建设、社会稳定都有着密切关系。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书出版现狀与思路——分析2015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材料三

下面是科技部发布的2006—2015年科普图书出版种类及发行数量的统计数据。

图 1  2006—2015 年科普图书出版种类(种)

图 2   2006—2015 年科普图书发行数量(万册)

材料四

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普图书才能成为经典之作,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作者将天文知识置于宏大的人文背景下,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将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熔于一炉,开拓读者的阅读视野,多层次体现天文之美、科学之美。

密切与时代的关系,反映当下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科普力作才能得到读者青睐。通观2015年的144种上榜科普图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重复严重——各种解密图书、冷知识图书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科普图书与当下“科学中国、万众创新”的形势显然有些脱节,而反映当下科学中国的科普力作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科普图书要创新发展,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科普图书除做好内容、包装形式等方面的功课外,还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在纸质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相关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如有需求,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天之文”丛书,读者只要扫描一下书中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专家对这个问题的视频讲座。

做好精品,营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科普图书要突破低水平重复、选题面狭窄的局面,就要往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在营销渠道方面,既要做好传统的书店、网店的营销,同时也要做好社群营销。出版社要顺势而为,整合各种资源与渠道,力争做出更多精品,让科普图书叫好又叫座。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书出版现狀与思路——分析2015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 前几年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说明公众仍然容易被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因此

科普文化的传播十分必要。

B. 科普图书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影响到社会、

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C.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06至2015年,除个别年份外,科普图书出版种类总体呈上升趋势。

D. 尽管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所以说,人文性相对更重要。

 

1.B 2.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核的方式是以框架图的方式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有些类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延展性”不是“范围变得模糊不清并无统一标准”的“目的”,应该是“原因”。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材料的内容,其中D项,“人文性相对更重要”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普图书才能成为经典之作,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没有“人文性相对更重要”的表述,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段一

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

文段二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

1.下列对以上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烘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B. 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C.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之所以会获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能准确分析形势,临危不慌,做事果断;对司马懿非常了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战争辩证法,灵活机动,出奇制胜。

D.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靠不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被丑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诸葛亮被神化了。

2.文段一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1)开端(第①段):     ▁▁▁▁▁▁▁▁▁▁▁▁▁▁▁▁▁▁▁▁▁▁

(2)发展(第②段):     ▁▁▁▁▁▁▁▁▁▁▁▁▁▁▁▁▁▁▁▁▁▁

(3)高潮(第③④段):   ▁▁▁▁▁▁▁▁▁▁▁▁▁▁▁▁▁▁▁▁▁▁                 

(4)结局(第⑤⑥段):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比如在曲目选择上,除了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由浅而深,还可以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学生“点菜”。当然,戏曲进校园也不能只是观看表演,学校可以“定制”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引导孩子动手制作戏剧道具、试戏服等。此外,艺术表演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艺术熏陶也是如此。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声势再浩大,其影响力也毕竟有限。所以,比戏曲进校园更可贵的,是戏曲“在”校园。早在2014年,广州就每年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多项活动。以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为例,如今很多学生不仅对粤剧略知一二,有的还学会了吹拉弹唱,能在舞台上体验跌宕的人生。

总之,戏曲进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不能“暴饮暴食”。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每年一场,全国大中小学生可免费看戏!》)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尽管流派繁多,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B. 中国戏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范,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现。

C. 中国戏曲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了高贵、美好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D. 中国戏曲的表演节奏比较慢,唱词不易理解,让部分年轻人无法欣赏,敬而远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戏曲对受众的影响。

B. 文章引用蔡元培的话语,意在说明戏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更具说服力。

C. 文章举出荔枝湾三元小学的事例,意在强调戏曲“在”校园比戏曲进校园更有效果。

D. 文章论证层层深入,针对戏曲进校园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进校园既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益,又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代代传承。

B. 如鲁迅这般不爱看戏的人都追忆幼时看戏情景,可见戏曲在当时社会很流行。

C. 只有让学生更多接触戏曲文化,而不只是看表演,才会让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D. 审美、情操的培养是慢的艺术,不能“暴饮暴食”,推动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则“番茄炒蛋”的广告这样呈现:

一个中国男生在去美国留学的第8天下午4点,打算做一盘番茄炒蛋,招待他的外国朋友。然而,他既不会切番茄,也不会打蛋,更不知道到底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最后,他选择发微信给大洋彼岸的妈妈,问番茄炒蛋怎么做。妈妈发来指导语音,男生说听不清。最后,妈妈居然发了完整的制作“番茄炒蛋”的视频。

广告的最后,一句“中国和美国时差是几个小时”让男主忽然惊醒。原来,刚才妈妈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示范了番茄炒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题文)简析“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查看答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美就在丑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光明与黑暗相共。”简要说明这一论断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