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欲其西封         肆:放肆

B. 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

C. 天下之事利而合者   以:因为

D. 于烛之武之利    怵:害怕、担忧

2.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邻之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之续耳

B. 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将焉取之          拔剑撞而破之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北蛮夷之鄙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 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进而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秦国和郑国着想。

C. 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 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4.翻译下面文言文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1.A 2.C 3.B 4.(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2)不仅使秦国军队退兵,并且得以让秦国安排军队戍守才离开,改变得多快啊! (3)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A项,“肆”应为“扩张”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该题只考虚词的用法,不考意义。A项,应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和助词“的”。B项,为宾语前置标志和动词“去、到”。C项,为代词。D项,为代词和助词“的”。 3.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应为“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进而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 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秦国着想”。 4.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越国,越过别的国家;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连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焉,为什么;亡,使……灭亡;陪,增加。第二句中,退,使……退却;而,表承接,相当于然后;移,改变。第三句中,如,惟恐;举,尽;刑,名词作动词,用刑处罚人;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雨巷》)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再别康桥》)

(4)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5)《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黑暗残酷的现实,用一选择复句表达对反动派的警告和后死

者的激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言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是古代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朋友、平辈之间,而且多用于书信中。)

B.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徵为古代五音之一,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也有七音之说,即在五音后加变宫、变徵二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叫关中。)

D.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参乘也作“骖乘”,又叫陪乘。古时乘车,御者在中,尊者在右,警卫在左,在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参乘。)

 

查看答案

下列特殊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B.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有活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③顷之未发,太子之 ④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⑤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⑥范增数项王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⑧晋函陵

A.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D. 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查看答案

下面选项中两个句子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卒起不意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毋内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C. 要项伯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 秦王还柱而走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