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历久弥坚。

C. 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 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主宾搭配不当,将“市场”该为“因素”。当句中的谓动词是“成为”“变成”“成了”“是”等表判断性小词语时,考生一定要关注句子的主语与宾语是否是同类事物;B项,重复赘余,“愈发”和“弥”重复。可删去“愈发”;C项,语序不当,改为“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4月7日,论坛开幕前一天,海口机场,博鳌会场,人头攒动,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

B.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牌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C. 她与女儿的关系本来就还算密切,但近来发现和女儿与她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到周末女儿才例行公事般给她打了一个不冷不热的电话。

D.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美丽怡人的环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 ①沈绍姬:浙江钱塘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颈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尾联写得绝妙。你如何看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①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②。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家丈人,东家,主人   ②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B.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C.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D.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而社稷幸得血食”中的“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来指国家。

B. “而社稷幸得血食”中的“血食”是一个词,指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C. “其明年”中的“明年”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明年,在这指“第二年”。

D. “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中的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皇帝,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供述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之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剩余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B. 上个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C. 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全面严格执行一孩政策。

D. 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比例的调整,国家还会开放三孩政策。

B. 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C. 从材料三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女性就业方面存在“已婚已育悠闲考虑”的潜规则,致使很多可生育二孩的家庭打消了生育意愿。

D. 材料四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从而让社会不堪承受。

E. 对于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肯定的态度。

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